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2015-12-24 08:24:23)
标签:

博物馆

历史

人文地理

文化

西安市

分类: 狼影天下:人过留影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摇篮,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故事讲不完,历史文化沉淀积厚,绵延至今,院馆林立。为四大博物馆执文化牛耳。第一名非故宫博物院莫属,原址紫禁城,成立1925年,文物共有90余万件,其中珍品即达8000多件。据榜眼者陕西历史博物馆,周恩来总理力主成立于1952年,所藏珍品有87000余件。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后起之秀,这里不做叙述。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南郊翠华路,西接小寨繁华地段,东临驰名中外大雁塔景区,时隔十年,今日再次一游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从古至今,最为提气的一句话就是汉武帝豪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时无英雄,让竖子成名。混混无赖刘邦建立汉朝,绵延数百年国运,是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白手起家的草根皇帝,东西两汉,29位皇帝,405年国运。出了太监乱政,剩下的只有秦砖汉瓦。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西汉  陶井   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汉朝  陶井栏模型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汉朝  陶狗   冥器  西安热电厂出土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东汉  绿釉陶鸭   冥器  兴平市出土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西汉  彩釉陶粮仓  冥器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西汉  华仓瓦当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右图鹿纹囷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富县出土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西汉  鸭蛋罐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汉   龙纹玉佩  出土于西安市八里村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王莽新朝   大泉五十 铜范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西汉    五铢钱  石范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西汉    五铢钱  陶范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西汉  马蹄金 出土于 西安鱼化寨     麟趾金  出土于西安闫家巷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西汉 金饼 , 1999年11月2日清晨,西安市未央区谭家乡东十里铺村旁的新华砖厂推土机作业时,履带被出土的金饼卡住,遂发现一处堆满金饼的土坑(1号坑),出土的金饼被民工哄抢、私分。警方闻讯进行调查,追缴回金饼112枚。11月5日又发现-坑金饼(2号坑),警方现场清点,共107枚。无一散失。两坑出土金饼合计219枚。2000年9月。经陕西省文物局协调。2号坑出土的107枚和追回的3枚共110枚金饼移交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另外109枚金饼移交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收藏
中国历史上再没有一个像西汉那样金光灿灿的朝代—那时,金子论斤赏赐,买卖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罚款用的都是黄金《魏晋南北朝史》载:“西汉初期,黄金的应用总数量在百万斤以上。”如果按照《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中考据的西汉时1斤折合今日248克来计算,西汉的百万斤即今日的248吨。而2003年中国的黄金储备为600吨,也就是说西汉时期的黄金储备已经达到我国2003年黄金储备的41.3%。  此外,翻开《汉书》,会发现西汉帝王赏赐黄金的例子数不胜数,数目动辄千斤万斤,仿佛说的是平常的萝卜白菜一般。比如:刘邦的长子刘盈,即位后便大肆用黄金打赏为父亲刘邦办理丧事的人员,尤其是亲自参与挖墓穴的人,将军一级的给40斤黄金,年俸2000石的官员给20斤黄金年俸600石的给6斤,600石以下的给2斤。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因众大臣杀吕后的亲属有功,又赐周勃5000斤黄金,赐陈平、灌婴各2000斤黄金,赐刘章、刘揭各千金。汉武帝刘彻仅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赏赐连年击败胡军的大将军卫青就花费了20余万斤黄金黄金为何在西汉时那么丰富,而在随后的东汉及之后朝代却大量减少?由金饼来看,难道大部分随着陪葬被深埋地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绿釉人物柄烛台 东汉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杨家湾兵马俑又名西汉彩绘兵马俑群。陶质。1965年8月,今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杨家湾村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陕西省文管会和咸阳博物馆联合进行清理发掘。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大规模兵马俑群。埋藏兵马俑的竖穴土洞式陪葬坑,7座一穴一洞,3座一穴二洞,形成13个方阵,东西相对,排成两列。共出土骑马俑583件,士兵俑1965件,盾牌模型 1000多件。此外还发现埋放车辆的砖坑1个。出土有铜镞、弩机、车马饰及蚌、骨、陶、铁等器具。土洞最大的面积为5×2米,最小的为1.3×1.65米。各洞埋放陶俑最多达300多件,最少100多件。北边6个为骑马俑方队。南边7个为士兵俑方队,士兵俑一般都手执长兵器和盾牌,骑马俑则手握缰绳和兵器,胯下坐骑双耳直竖,双目圆睁。骑马俑分大小两类,大者除自身组成4个方队外,还与小者合成1个方队。大骑马俑的骑士和马匹形体比较高大(通高68厘米),骑士绝大多数身着铠甲,左手握缰,右手所持武器已朽;小骑马俑的骑士和马匹形体比较矮小(通高50厘米),不披铠甲,背负箭囊,手执弓弩。士兵俑的面部形态和服饰装备不尽相同,可分成3类:一类头戴武弁,面部扁平;一类头结椎髻,颧骨高大,吻部突出;一类身体矮小,头戴武弁,眉弓突出,面部瘦削。戴帽俑占大多数,一般都身着铠甲,方队前领队者,着下摆至腹部以下的长铠甲,或着长袍,有作记录姿势者,手舞足蹈者,有背负箭囊,左手执盾右手执戟或矛者等。结髻俑较少,不着铠甲,代之以数条斜飘带,多排在方队的前沿和外围。兵马俑坑在杨家湾4号汉墓以南70米处,从俑坑地望分析,应是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杨家湾4号或5号汉墓的陪葬品。现分藏咸阳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等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战国金怪兽, 1957年出土于神木县纳林高兔村,长11厘米,高11.5厘米,160克。采用了铸造、焊接、圆雕、透雕、浮雕兼施,具有明显的草原文化风格。鹰喙兽身头生双角如鹿,偶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边花瓣上各有三个小圆孔。怪兽眼珠凸出,大耳竖立上双角内弯,角分四叉,叉端各有一个怪兽头象,也为立耳环眼鸟喙,脖颈屈曲虬结,前后相连构成兽角的主干.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西汉鎏金铜沐缶,西安市席王乡唐家寨出土。“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从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 “ 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彩绘雁鱼铜灯,为西汉时期的文物,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神木县店塔村西汉墓,通高54厘米,长33厘米,宽17厘米。灯由衔鱼的雁首、雁身、两片灯罩及带曲鋬的灯盘四部分组成,可拆卸。雁身为两范合铸,两腿分铸后焊接。两灯罩可自由转动,能调节灯光照射方向和防御来风。雁腹内可盛清水,灯烟经雁颈溶入水中,可减少油烟污染。构思精巧别致,是汉代灯具中的杰作。  此灯造型作雁回首衔鱼的伫立姿态,雁额顶有冠,颈部修长,身躯宽肥,身两侧铸出羽翼,双足并立,蹼大而平,器形稳定。雁嘴大张,衔一条大鱼,鱼身及灯罩。颈体连通中空,是导烟的通路。雁体上为灯盘,一侧有柄,可转动灯盘。灯罩为弧形屏板,上部插入鱼腹,下部插入灯盘内的直壁圈沿中,可左右开合。 铜灯上用漆彩绘出雁的翎毛、鳞片,施以黑、白、红、绿四色,彩绘简约概括,但稍嫌粗糙了一些。
【西安游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大汉雄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