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村:长安区王莽街道“韦兆村”

标签:
情感长安县樊川集《水经注》 |
分类: 长安:村名人物风俗历史 |
西安城南樊川的韦兆村在少陵塬一带名气十分响亮,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大堡子。在韦兆东南蓝田县有个汤峪,是唐朝的皇家浴场,但凡西安人去汤峪走西汤路,只要过了杜曲向前到兴教寺,不远就可以看见路两侧的韦兆村。韦兆原先是个乡,撤乡并镇到长安区王莽街道管辖,由于村子太大,有朱、杨、王、李、孟、张、何、徐、黄等十几个自然村,人称“十里韦兆”,所以分了四个行政村,分别交韦一村、韦二村、韦三村、韦四村。四村共有34个小组,5000多人。
http://p3.pstatp.com/large/31d20004006393774983
韦兆村座居樊川,南望终南山,被依少陵塬,大峪河旁村而过,与江村、南坡村、胡家寨相接壤。要是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在韦兆村的西北方向还有东韦、中韦、西韦三个村子,在韦兆的北面稍偏西又有大兆、中兆、小兆三个村子。韦兆村的来历也离不开这个“韦”和“兆”字。“韦”字就像常宁宫旁边的鱼包头,原名韦堡头一样,本地人念“yu”,所以韦兆本地人念“yu zhao”.。“韦”是汉唐时期韦姓望族聚集之地,像现在的韦曲,“兆”是陵墓兆域的意思。
韦兆村建于唐朝初年,最早叫韦赵村,宋朝时期《游城南记》里面还叫韦赵村,明朝时少陵塬修建“秦藩王陵墓”,改做韦兆村。清嘉庆《长安县志》《长安地名志》《两县续志》都有记载。民国二十四年 绘制《西京胜迹图》里面,长按地区有20镇,其中韦兆镇当时还是长安的驰名大镇。
宋人张礼《游城南记》记载:“过塔院兴教寺,抵韦赵,览牛相公樊乡郊居.”这里的牛相公指的就是唐朝名相牛僧孺。”说起韦兆的牛家要追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时有今陕西长武县人牛弘入仕北周朝廷,举家搬迁至韦兆居住。牛弘在北周时期专掌文书,替皇帝修注起居录。隋文帝时后,进爵奇章郡公,官拜拜礼部尚书。因恪尽职守深的隋炀帝厚爱,隋末农民起义时,与隋炀帝一起死于江都。“鞭牛三告”的典故说的就是牛弘韦兆家中发生的故事。
http://p3.pstatp.com/large/31d10004098832f658f2
牛弘的长子牛方大44岁英年早逝;次子牛方裕追随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被唐太宗李世民以弑君之罪革职除名,流放边疆;小儿子牛方智的七世孙就是大名鼎鼎的牛僧孺。牛僧孺的名气有多大呢?康熙皇帝嘴中咬牙切齿的“党争”一词最初就出自于牛僧孺身上,唐朝如雷贯耳的“牛李党争”就来自这里。
牛僧孺历佐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任皇帝,为相19年,官太子少师,去世后赠太尉。当时朝廷有两大朋党,其一以李德裕为首人称“李党”,一波以牛僧孺为首人称“牛党”,牛李党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牛李党争”到底有多厉害,大诗人李商隐和白居易都曾卷入其中,唐文宗说"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韦兆村依塬傍水,塬是少陵塬,水就是大峪河,大峪河发源于大峪,最早叫义谷,是潏河的上游,早在北周保定二年就曾经开凿义谷,利用这里的水运南山的木材。黄渠开凿后,唐朝曾引大峪河水经少陵原北流。在韦兆村东的三象寺附近分为二支,流向曲江池,一支北经三兆村、铁炉庙,西折曲江;另一支西北经大兆树、五殿坡到曲江。
http://p3.pstatp.com/large/31db0000a146e03af2c8
【兴庆寺】
韦兆村向南的终南山有个风景秀丽的“嘉五台”。山上有一座唐朝开元九年兴建的兴庆寺,兴庆寺修于岱顶,庙上覆盖铁瓦,是韦兆村的村庙。民国21年庙碑记载:“嘉午台大顶兴庆寺为韦兆村汤房庙,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同治年间重修”,到了清末民国初期兴庆寺还在,庙上铁瓦“韦兆”二字清晰可见,可惜今天只剩一座大殿。
韦兆村的老小学原先是个大庙,会议室原是村中的一座老戏楼,修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民国三十五年曾进行重修。戏楼为台基式建筑,基础高二米,面阔七间,立柱五根,进深有四间。抗战期间,因日本飞机狂轰滥炸西安城,当时城内的开通巷小学曾迁韦兆村。
http://p1.pstatp.com/large/31d100040a077ec9b6c3
本村文风墨气浓厚,自古先贤辈出,民国25年《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对本村记载颇多,所载数人事迹,其人其事细细听来忠烈之行令人肃然起敬,侠义之举令人心怀敬重,纵然文弱女流重情重义之举,品读此处也黯然泪下。观今日之世风日下,心中想来还无比伤感。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第18卷《义行传》记载:【梁世瑞】字兆初,韦兆村人。幼入村塾,略识字。年四十,始专心读书,求通大义。每以风俗不古,世情浇薄为忧,因出赀刊《圣谕广训》,宣讲《拾遗先正格言》,往来远近村庄,反复讲解,足使闻者猛省。又好施舍,周恤贫乏,夏茶冬粥,捐棺木,置义茔,事属义举,罔不办者。辛丑岁饥,出粟二十石以救人,己则日食一粥,盖世瑞家故不丰也。
http://p1.pstatp.com/large/31db0000a1cb89f59126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第21卷《烈女传》记载:【李氏】韦兆村赵克兴妻。年二十二寡,守节三十年。邑令榜其门曰“节茂松筠”。
【魏氏】韦兆村诸生梁云飞妻。年二十一夫亡,遗田三亩,为债家攫去,无所得食。母家迫其再醮,魏断指自誓。时姑老,前室子幼,以纺绩为事,苦节数十年。道光九年旌。”
【王氏】韦兆村李天俊妻。天俊死,王年十九,抚遗腹子映庚成立,入武庠。年七十三卒。同治七年,学使周兰榜其门曰“金石同贞”。
【惠氏】,韦兆村王天禄妻。于归旬馀夫死,抚侄生润为嗣。生润承母训,有学行。光绪二十年,学使黎荣翰以“节操冰霜”表其闾。
【白氏】,韦兆村何某妻。家贫,薄田不足供养,姑纺绩助之。结褵未三日,即分姑劳。何不事家人生产,久之,从军戍边,遂不归。姑丧明,白日夕祷于神,每得食,先奉姑,己常不饱。或劝他适,白曰:“吾与姑相依为命,弃姑而求饱煖,非人也。”宣统三年,年四十岁。
丰镐遗子-张新武/整理与2015年10月26日
http://p3.pstatp.com/large/2c230001a34b9da37c6b
《睁眼看西安》是“丰镐遗子”创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体。刨根百里秦川,问底周秦汉唐,睁开眼睛,拿出手机,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老长安,未经授权,不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