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 张礼《游城南記》

(2012-07-19 11:15:51)
标签:

章敬

曲江

慈恩寺

游城南記校註

1a

分类: 史料文献:文史资料

 游城南记   [宋]张礼

 

《游城南记》,不分卷。北宋人张礼(字茂中,浙江人)撰注,而续注当是金末元初人所撰,姓名不详。此书是张氏与友人於哲宗元右元年(1086)闰二月,游歷京兆城南即今西安南郊及长安地区的见闻记录,涉及的自然景观、歷史人物、事件数百宗,為唐末战后长安城南地区凋败的真实记录,然亦间有讹误疏漏处。有《说郛》、《宛委别藏》、《学海类编》、《宝顏堂秘笈》、《四库全书》、《关中丛书》、《丛书集成》、《长安咸寧两县合志》、《藕香零拾》诸本传世。(以上按三秦出版社《游城南记校註》一书之内容简介及前言)

是次录文,据史念海、曹尔琴校注的《游城南记校註》(三秦出版社,2003年),该书是以《藕香零拾》本為基础,以其他几种版本和有关文献进行校正。原书校注颇详瞻,但為省篇幅,网络版祇摘录撮写其有关校勘者。

 

游城南记

宋浙右张礼茂中撰

元右改元,季春戊申,明微、茂中同出京兆之东南门。

张注曰:唐皇城之安上门也,至德二载,改為先天门,寻复旧。肃宗以禄山国讎,恶闻其姓,京兆坊里有安字者,率易之。

续注曰:《志‧总序》云:唐开元元年,改雍州為京兆府,以京城為西京。天右元年,昭宗东迁,降為佑国军。梁开平元年,改府曰大安;越二年,改军曰永平。后唐同光元年[1],复為西京。晋天福元年,改军曰晋昌。汉乾右元年,改军曰永兴。其府名皆仍旧,有宋因之,故其南北相直之街亦曰安上[2]。

 

歷兴道、务本二坊。

张注曰:兴道坊在安上门街之西,景龙三年,改瑶林坊。务本坊在安上门街之东,与兴道坊相对,景龙二年,改玉楼坊。景云元年,并复旧。二坊之地,今為京兆东西门外之草市,餘為民田。

 

由务本西门入圣容院,观荐福寺塔。

张注曰:圣容院,盖唐荐福寺之院也,今為二寺。寺之浮图,今正谓之荐福寺,塔尚存焉。其寺文明元年立,谓之大献佛寺,天授元年改為荐福寺。景龙中,宫人率出钱,起塔十五层。

续注曰:贞右乙亥岁,塔之缠腰尚存,辛卯迁徒,废荡殆尽,惟砖塔在焉。

 

南行至永乐坊。

张注曰:即横冈之第五爻也,今谓之草场坡,古场存焉。隋宇文愷城大兴,以城中有六大冈,东西横亘,象乾之六爻。故于九二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置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3]、大兴善寺以镇之。玄都观在崇业坊,大兴善寺在靖善坊,其冈与永乐坊东西相直。《长安志》云:坊东有裴度宅。度欲入朝,有张权舆上疏云:「度,名应图讖,宅据冈原。」盖尝有人与度作讖云:「非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言度曾讨淮西平吴元济。宅据冈原,与兴善、玄都相连故也。

 

东南至慈恩寺,少迟登塔,观唐人留题。

张注曰:寺本隋无漏寺,贞观二十一年,高宗在春宫,為文德皇后立為慈恩寺。永徽三年,沙门玄奘起塔[4],初惟五层,砖表土心,效西域窣堵波[5],即袁宏《汉记》所谓浮图祠也。长安中摧倒[6],天后及王公施钱,重加管建至十层。其云雁塔者,《天竺记》达樝国有迦叶佛伽蓝,穿石山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盖此意也。《嘉话录》谓张莒及进士第,閒行慈恩寺,因书同年姓名于塔壁,后以為故事。按:唐《登科记》有张台,无张莒。台于大中十三年崔槾下及第,冯氏引之以為自台始;若以為张莒,则台时已有题名之说焉[7]。塔自兵火之餘,止存七层。长兴中,西京留守安重霸再修之,判官王仁裕為之记。长安士庶,每岁春时,游者道路相属。熙寧中,富民康生遗火,经宵不灭,而游人自此衰矣。塔既经焚,涂圬皆剥,而砖始露焉,愚人墨迹,于是毕见,今孟郊、舒元舆之类尚存,至其他不闻于后世者,盖不可胜数也。

续注曰:正大迁徒,寺宇废毁殆尽,惟一塔儼然。塔之东西两龕,唐褚遂良所书《圣教序》,及唐人《题名记》碑刻存焉。西南一里许,有西平郡王李公晟先庙碑,工部侍郎张彧撰[8],司业韩秀弼八分书,字画歷歷可读。

 

倚塔,下瞰曲江宫殿,乐游燕喜之地,皆為野草,不觉有《黍离》《麦秀》之感。

张注曰:江以水流屈曲[9],故谓之曲江。其深处,下不见底。司马相如赋曰:「临曲江之樧洲」,盖其地也。《剧谈》曰:「曲江,本秦榝洲,唐开元中疏凿為胜境。」江故有泉,俗谓之汉武泉。又引黄渠之水以涨之。泉在江之西,旱而祷雨,有应。今為滨江农家演塞,然春秋积雨,池中犹有水焉。黄渠水,出义谷,北上少陵原,西北流经三像寺。鲍陂之东北,今有亭子头,故巡渠亭子也,北流入鲍陂。鲍陂,隋改曰杜陂,以其近杜陵也。自鲍陂西北流,穿蓬莱山,注曲江,由西北岸直西流,经慈恩寺而西。欧阳詹《曲江记》,其略曰:玄地循原北峙,迴冈旁转,圆环四匝,中成坎窞[10],樔槷港洞,生泉翕源[11]。东西三里而遥,南北三里而近。崇山濬川,钩结盘护,不南不北,湛然中停。荡恶含和,厚生蠲疾,涵虚抱景,气象澄鲜,涤虑延欢,栖神育灵。观此,可得其概矣。唐进士新及第者,往往泛舟游宴于此。文宗时,曲江宫殿废十之九,帝因诵杜甫《哀江头》之诗[12],慨然有意复昇平故事。大和九年,发左右神策军三千人疏濬,修紫云楼、彩霞亭,仍敕诸司有力建亭馆者,官给閒地,任营造焉,今遗址尚多存者。江水虽涸,故道可因,若自甫张村引黄渠水,经鲍陂以注曲江,则江景可复其旧。不然,疏其已塞之泉,停潴岁月,亦可观矣。乐游原亦曰园,在曲江之北,即秦宜春苑也,汉宣帝起乐游庙,因以為名,在唐京城内。每岁晦日、上巳、重九,士女咸此登赏袚禊。乐游之南,曲江之北,新昌坊有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為登眺之绝胜,贾岛所谓「行坐见南山」是也。

 

出寺,涉黄渠,上杏园,望芙蓉园。西行,过杜祁公家庙。

张注曰:杏园与慈恩寺,南北相直,唐新进士多游宴于此。芙蓉园在曲江之西南,隋离宫也,与杏园皆秦宜春下苑之地。园内有池,谓之芙蓉池,唐之南苑也。杜祁公家庙,咸通八年建,石室尚存,俗曰杜相公读书堂,其石室曰藏书龕。

续注曰:石室,奉安神主之室也。

 

出啟夏门,览南郊百神、灵星三坛。

张注曰:啟夏门,唐皇城之南门也,北当皇城之安上门少西。盖京城之南凡三门:中曰明德门,今谓之五门;西曰安化门,今谓之三门;此其东门也。三坛在门外西南二里,百神、灵星二坛颇毁,而圈丘特完[13]。南一里有莲花村,未详其所以名也。

续注曰:少西北有唐赠户部尚书杨贞公庙碑[14],晋公李林甫撰文,王曾书,王敬从题额。次东南有唐相国令狐氏庙碑,大和三年,刘禹锡撰并书,陈锡篆额。杨氏苗裔,泰和閒尚盛[15],人呼為庙坡杨,辛卯迁移后,无闻焉。

 

次杜光村

张注曰:杜光村有义善寺,俗谓之杜光寺,贞观十九年建,盖杜顺禪师所生之地。顺解《华严经》,著《法界观》,居华严寺,证圆寂,今肉身在华严寺。

 

东南歷仇家庄

张注曰:庄即唐宦官仇士良别业也。士良死,籍没其家。后晋赐晋昌军节度使安彦威,安氏子孙世守之。士良墓、碑俱存。其南為郭子仪墓,西南长孙无忌之墓,碑皆断什。

续注曰:抚定后,府南赵村里皓阳观主李可贞[16]、乔志朴相过语余,观西北有二大碑,云是郭氏墓碑。他日往观,其一寿州刺史郭敬之神道碑。敬之字敬之,子仪父也。以子仪贵,赠太保徐国公,碑额御题,韩国公苗晋卿撰序,萧华书;其一郭氏所尚昇平公主墓碑,书撰姓名失传。

 

过高望,西南行,至萧灌墓,读碑。

张注曰:灌,嵩之父也,碑乃明皇题额,张说為文,梁昇卿书。嵩墓别葬张曲。

 

由赵村,访章敬寺基,经拨川王论弓仁墓。

张注曰:五代周太子太师致仕皇甫元,庄在赵村,建隆二年置。墓在村东,碑在其庄内。章敬寺,《长安志》曰:在通化门外,本鱼朝恩庄也。后為章敬皇后立寺,故以為名。殿宇总四千一百三十间,分四十八院,以曲江亭馆、华清宫观风楼、百司行廨及将相没官宅舍给其用。今此基不甚侈,且与《志》所载地里不同,岂四十八院之一耶?论弓仁者,吐蕃普赞之族也,世相普赞。戎言為宰相為论,因以為氏。圣历三年,以所统吐浑七千帐降唐,累有战功,死赠拨川王,葬赵村。张说為碑,今已毁什,字无存者,独其题额在焉。

 

下勋荫坡,入牛头寺,登长老文公禪堂,夜宿寺之南轩。

张注曰:勋荫坡,今牛头寺之坡也。寺即牛头山第一祖遍照禪师之居也,贞元十一年建。内有徐士龙所撰碑,太平兴国中,改寺曰福昌,元丰癸亥,长老道文自南方来,居于寺之北堂。其南轩為延客之所,今有朱公掞题壁。

 

己酉,謁龙堂,循清明渠而西,至皇子坡[17],徘徊久之。

张注曰:龙堂在牛头寺之西,寺故有龙泉塔院,此堂即其地也。泉北有塔,俗称龙堂坡,地甚平衍,中多植杏,谓之杏花坪,见杜詡《胜游录》。清明渠,隋开皇初引沉水西北流[18],屈而东流入城。当大安坊南街,又东流至安乐坊,入京城。今其渠自朱坡东南分沉水,穿杜牧之九曲池,循坡而西,经牛头寺下,穿韩符庄,西过韦曲,至渠北村,西北流入京城。皇子坡又在龙堂之西,秦葬皇子於坡底,起冢於坡北原上,因以名坡,隋文帝改永安坡,唐复旧。

 

览韩、郑郊居,至韦曲,扣尧夫门,上逍遥公读书臺,寻所谓何将军山林而不可见。因思唐人之居城南者,往往旧蹟演没,无所考求,岂胜遗恨哉!

张注曰:韩店,即韩昌黎城南杂题及送子符读书之地,今為里人杨氏所有。凿洞架阁[19],引泉為池。穿地,得《大鸣起信论碑》之上篇。郑谷庄在坡之西,今為里人李氏所有。韦曲在韩、郑庄之北。尧夫,进士韦师锡之字也,世為韦曲人。远祖橀,后周时居此,萧然自适,与族人处元及安定梁旷為放逸之友,时人慕其閒素,号為逍遥公。明帝貽之诗曰:「香动秋兰佩,风飘莲叶衣。」《北史》有传。今其读书臺儼然屹立[20]。逍遥谷则在驪山西南,盖亦慕橀而名之也。杜甫《何将军山林》诗有「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又曰「忆过杨柳诸,走马定昆池。」今第五桥在韦曲之西,与沉家桥相近。定昆池在韦曲之北,杨柳诸今不可考。南塘,按许浑诗云「背岭枕南塘」,其亦在韦曲之左右乎?尝读唐人诗集,岑嘉州有杜陵别业、终南别业,而石鱉谷、高冠谷皆有其居,郎士元有吴村别业,段觉有杜村樈居,元微之亦有终南别业,萧氏有兰陵里,梁昇卿有安定庄[21]。今皆演没,漫不可寻[22],盖不特何将军山林而已。

 

晚抵申店李氏园亭,夜宿祁子虚书舍。

张注曰:申店,夹潏水之两溪。李氏名之邵,字公材,尝為进士。祁子虚名彻,李舍人婿也。园之东有阁曰秘春,北有小轩曰明月。

 

庚戌,子虚邀饮韦氏会景堂。及门,主人出迓。明微以為不足,子虚道其景,且诵其诗。明微闻之,始入其奥。

张注曰:韦氏,名宗礼,字中伯,世為下杜人。盖唐相之裔,家失其谱,不知為何房。城南诸韦[23],聚处韦曲,宜其属系易知,然或东眷,或西眷,或逍遥公,或郑公,或南陂公,或龙门公,不知其实何房也。中伯博学好古,葺治园亭,奇花异卉,中莫不有,日与宾客宴游。朝奉郎白序题其堂曰会景。中伯圃中有对金竹,其状与对青相似,长安有此竹者,惟处士苏季明、张思道与中伯三家而已。

 

复相率济潏水,陟神禾原,西望香积寺塔。原下有樊川、御宿之水交流,谓之交水,西合於灃,北入于渭。

张注曰:《长安志》曰:潏水,今名泥水,一作坑水,自南山流至皇子坡。今潏水不至皇子陂,由瓜洲村附神禾堑上穿申店,而原愈高,凿原而通,深至八九十尺,俗谓之坑河是也。瓜洲村之东北原上,潏水北岸上,尚有川流故道。西北过张王村之东,又西北经内家桥,又西北经下杜城,过沉家桥。杜城之西,有丈八沟,即杜子美陪诸公子纳凉遇雨之地。潏水上原西北流而合御宿川水,是名交水,在香积寺之西南。香积寺,唐永隆二年建,中多石象,塔砖中裂,院中荒凉,人鲜游者。

 

下原,访刘希古,过瓜洲村。

张注曰:刘希古,名舜才,為进士不第,退居申店潏水之阴。瓜洲村,俗以為牧之种瓜之地。予读《许浑集》,有《和淮南相公重游瓜村别业》诗。淮南相公,杜佑也;佑三子:师损、式方、从郁;牧之,从郁子也。由此考之,在佑已有瓜洲别业,则非牧之种瓜也明矣[24]。今村南原上有瓜洲墓,岂始有瓜洲人居此而名之耶?亦犹长安县有高丽曲,因高丽人居之而名之也[25]。

 

复涉潏水,游范公五居。

张注曰:范公庄,本唐岐国杜公佑郊居也。门人权德舆為之记,纂叙幽胜,极其形容。旧史称:佑城南樊川有桂林亭,卉木幽邃,佑日与公卿宴集其閒。元和七年,佑以太保致仕居此。《式方传》又云:杜城有别墅,亭馆林池為城南之最。牧之之赋亦曰:「予之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巖曲泉深[26],地平木老。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臺汉园,斜阳衰草。」其地有九曲池,池西有玉鉤亭。许浑诗所谓「九曲池西望月来」,池蹟尚存,亭则不可考也。又其地有七叶树,每朵七叶,因以為名,罗隐诗所谓「夏窗七叶连簷暗」是也。以是求之,其景可知矣。此庄向為杜氏所有,后归尚书郎胡拱辰。熙寧中,侍御史范巽之买此庄于胡,故俗谓之御史庄。中有溪柳、巖轩、江阁、圃堂、林馆,故又谓之五居。

 

东上朱坡,憩华樥寺。下瞰终南之胜,雾巖、玉案、圭峰、紫阁,粲在目前,不待足履而尽也。

张注曰:朱坡在御史庄东,华樥寺西,牧之《朱坡三绝句》,极言其景。华樥寺,贞观中建。寺之北原,下瞰终南,可尽其胜。岑参诗所谓「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是也。终南一名太乙,一名地肺,《关中记》曰:「终南太乙左右三百里内為福地。」柳宗元碑曰:「据天之中,在都之南。西至于褒、斜,又西至于陇首,以临于戎;东至于商顏,又东至于太华,以距于关。」秦末四皓,隐于其间,后因立庙,唐文宗詔建终南山祠,册為广惠公。圭峰、紫阁,在祠之西。圭峰下有草堂寺,唐僧宗密所居,因号圭峰禪师。紫阁之阴即渼陂,杜甫诗曰「紫阁峰阴入渼陂」是也。太乙在祠之东,雾巖、玉案附丽而列二峰之间,有冰井,经暑不消。长安岁不藏冰,夏则取冰于此。紫阁之东有高观峪,岑参作高冠,蒋之奇作高官,未知孰是。

 

已而,子虚、希古开尊[27]。三门寺僧子齐出诗凡数百篇,皆咏寺焉。予赏苏子美诗,明微吟唐僧子兰诗「疏鐘摇雨脚,积雨漫云容」之句。及读相国陈公「悔把吾庐寄杜城」之言,则又知华巖之為胜也。酒阑,过东阁,阁以华巖有所蔽而登览胜之。真如塔在焉,谓之东阁,以西有华巖寺故也,今為草堂别院。

张注曰:《长安志》曰:真如塔在华巖寺。今其塔在东阁法堂之北,壁閒二石记皆唐刻也,且载华巖寺始末,则华巖、东阁,本一寺也,不知其后何以隶草堂焉。

 

下阁,至澄襟院。院引北巖泉水,架竹落庭,注石盆中,莹彻可挹,使人不觉顿忘俗意。时子虚、希古先归。院之东,元医之居也,予与明微宿焉。

张注曰:澄襟院,唐左街僧录遍觉太师智慧之塔院也,碑云:「起塔于万年县神禾乡孙村。」今属鸿固乡。元医世為樊川人,其居北倚高坡,泉声令令,竹阴相接。圃中植花,穴洞巖閒,架阁池上,茂林修竹,与之隐映,真有幽胜之趣。

续注曰:澄襟院,水久涸,今為长老滨巨源衣鉢院。庄则金兴定辛巳閒尚為元氏之居,迁徒后,遂无闻焉。近代李搆即庄建阁,凿洞立三清像,遂呼為三清阁。兵后,高竇老奉披云真人為十方院,门人樊忠高尽有元庄。典刑虽在,盛事则废。

 

辛亥,歷废延兴寺,过夏侯村王、白二庄林泉。

张注曰:延兴寺在杨万坡,断碑遗址,瓦砾遍地,兴废之由无可考,今為里人刘氏所有。竹木森蔚,泉流清浅,景胜元医之居,但不葺治耳。駙马都尉王詵林泉在延兴寺之东,与朝奉郎白序為邻,王氏林泉久不治。白字圣均,庄有挥金堂、顺年堂、疑梦室、醉吟庵、翠屏阁、寒泉亭、辛夷亭、桂岩亭[28],今為王员外家所有。

 

东次杜曲,前瞻杜固,盘桓移时。

张注曰:《唐史》称:杜正伦与城南诸杜素远,求通谱不许,衔之。世传杜固有王气,诸杜居之,衣冠世美。及正伦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方止,自是南杜稍不显。居杜固者谓之南杜,以北有杜曲故也。杜固今谓之杜坡,所凿之处,崖堑尚存,俗曰马塴厓,或曰凤皇嘴,不知何谓也。杜氏世葬少陵原司马村之西南,杜甫尝称杜曲诸生、少陵野老,正谓杜曲、少陵相近故也。甫為晋征南将军预元后,预玄孙某,随宋武帝南迁,遂為襄阳人。甫曾祖某為巩令,又徒河南。宋孙沫為甫传,以牧之為甫族孙,盖同出于预也。是甫乃城南诸杜之裔耳,然唐《宰相世系》不载,不知何故,俟再考之。

 

越姜保,至兴教寺,上玉峰轩,南望龙池废寺。

张注曰:兴教寺,总章二年建,有三藏玄奘、慈恩、西明三塔。寺倚北冈,南对玉案峰。元丰中,知京兆龙图李公,登眺于斯,命僧创轩,是名玉峰,擢万年令陈正举為之记。龙池寺直玉案山之北。

续注曰:兴教寺,开成四年,沙门令总载修。《三藏塔铭》,屯田郎中兼侍御史刘軻撰;《慈恩塔铭》,太子左庶子御史中示李宏度撰[29];《西明塔铭》,贡士宋复撰。三藏塔奠中,差大,右慈恩、左西明,差小;殿宇法制,精密庄严。

 

过塔院,抵韦赵,览牛相公樊乡郊居。

张注曰:塔院者,京兆开元寺福昌塔之庄也,俗谓之塔院。修竹乔林,森绿参天[30],池臺废基颇多,不知在唐為谁氏业。俗传国初狂人李炎居之[31],炎诛没官后,福昌塔成,赐之為常住。韦赵村有牛相僧孺郊居,子孙尚有存者。僧孺八世祖某,隋封奇章公,长安城南下杜樊乡有赐田数顷,书千卷,僧孺居之,依以為学。后為相,与李德裕相恶,门生故吏,各相為党。先是泓陟相德裕宅為玉盌,僧孺宅為金杯,且云:「金毁可作他器,玉毁不复用矣。」其言果验。然《唐史》传方技者,不载其事,其亦闕文意乎[32]?

 

迺登少陵原,西过司马村,穿三像院,寻旧路,暮归孙君中复之庐

张注曰:《长安志》云:少陵原南接中南山,北直樏水,本為凤栖原。汉许后葬少陵,在司马村之东,因即其地呼少陵原。杜牧之自志云:葬少陵司马村。柳宗元志伯妣墓曰:葬万年之少陵原,实凤栖原也。原脉起自南山,曲屈西北,冈阜相连,纍纍不断,凡五十里。然则凤栖、少陵其实本一,因地异名耳,汉总谓之洪固原,今万年县有洪固乡。司马村,今在长安城之东南,少陵在村之东北,则樏水在东,非在北矣。少陵东接丰梁原,或作凤凉原,樏水出焉;东北对白鹿原,荆谷水出焉,二水合流入渭,杜甫诗所谓「登高素樏原」是也。少陵之东冈下,即樏水之西岸。其地有泉,旧传有犊跑鸣而泉出,今谓之鸣犊镇。三像寺,开元中建,背倚北原,高数百尺。始,寺依原刻三大佛,故名。又云:开元末,為武惠妃建,武氏墓在凤栖原长兴坊,与寺亦相近。中复,田家子,今為进士。

 

壬子,渡潏水而南,上原观乾湫,憩涂山寺,望翠微百塔。子虚约游五臺,而与僕夫负行李者相失,遂饮于御宿川之三渠。醉还申店,几夜半矣。

张注曰:乾湫在神禾原皇甫村之东。旧传:有龙移去南山炭谷,原之湫水遂涸,故谓之乾湫。炭谷之水遂著灵异,歷代崇為太乙湫。或曰:炭谷本太乙谷,土人语急,连呼之耳。

续注曰:涂山寺在皇甫村神禾原之东南,旧传皇甫村有三社,曰鸞驾坪、凤皇臺及废栖真观。翠微寺在终南山上,本太和宫,武德八年建,贞观十年废。廿年,太宗厌禁内烦热,命将作大匠阎立本再葺,改為翠华宫,元和元年废為翠微寺。杜甫诗「云薄翠微寺」,则元和之前固已谓之寺矣。百塔在便梓谷口,唐信行禪师塔院,今谓之兴教院。唐裴行俭妻库狄氏尝读《信行集录》,及歿,迁窆于终南山鴟号堆信行塔之后,由是异信行者往往归葬於此。今小塔纍纍相比,因谓之百塔。塔东為石鰲谷,广惠神祠在焉。西為豹林谷,种放隐居之地;放居,今為女冠所有。苏季明松门亦在其西。而董村者,翠微寺下院也,又在其西。自董材西行几十里,曰丰德寺,丰德长老所居,今其寺犹有僧焉。南五臺者,曰观音,曰灵应,曰文殊,曰普贤,曰现身,皆山峰卓立,故名五臺。圆光寺,《王建集》為灵应臺寺,陆长源《辫疑志》為慧光寺,《韩屋集》為神光寺,今谓之圆光寺。五臺之北,有留村数寺,皆下院也。御宿川,按《扬雄传》曰:武帝开上林南宛,至宜春,鼎湖、昆吾,傍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而东。游观则止宿其中,故曰御宿。大抵樊川、御宿,皆上林苑地也。

 

癸丑,诣张思道。循原而东,诣莲花洞,经裴相旧居,越幽州庄,上道安洞,抵炭谷。既行,小雨而还,复寻会景堂,清谈终日。

张注曰:思道,唐学士槶之后,居潏水之阴,好读书,善属文,雅丽有祖风。自思道之居东行五六里,直樊川之上,倚神禾原,有洞曰莲花,旧為村人郑氏之业。郑氏远祖乾曜,尚明皇之女临晋公主,杜甫诗有《宴郑駙马洞中》,云「主家阴洞细烟雾」,疑即此地也。自洞东行三四里,為唐裴相国郊居,林泉之胜,亦樊川之亚,今為鄱阳沉思之居。又南行三里,至幽州庄李氏林亭。李氏,燕人也,故以幽州名。泉竹之盛,过沉庄矣。南行四里,至道安洞,今為尼院。院中起小塔,西倚高崖,东眺樊南之景,举目可尽。又南行七八里,至炭谷,自谷口穿云渡水,躡乱石,冒悬崖,行十餘里,数峰耸削。蹬道之半,有司马温公隶书二十八字,曰:「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择平稳之地而置足则不跌。人莫不知之,鲜能慎。」谷前太乙观,有希夷先生所撰碑。观南為故处士雷简文隐居之地。

 

甲寅,北归。及内家桥,子虚别焉。予与明微自翠臺庄由天门街上毕原,西望三会寺、定昆池,迤邐入明德门。

张注曰:内家桥,今名也,或曰雷家,或曰能家,皆姓也。桥之西又有沉家桥、第五桥,亦以姓名。罗隐《城南杂感》诗有「赖家桥上潏河边」之句,似当以能為是。翠臺庄不知其所以,庄之前有南北大路,俗曰天门界,北直京城之明德门、皇城之朱雀门、宫城之承天门,则界当為街,俗呼之讹耳,许浑有《天门街望□》之诗可据。天门街当毕原之中,《长安志》曰:少陵原西入长安县界五里。盖毕原也,《志》误以為少陵。西望三会寺,寺边有大冢,世传為周穆王陵。北有池,旧与昆明池相通,唐為放生池,有臺俗曰迦叶佛说法臺,而传记以為苍頡造书臺。景龙中,中宗幸三会寺,与群臣赋诗,上官婕妤所谓「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是也。定昆池,安乐公主之西庄也,在京城之延平门外,景龙初,命司农卿赵履温、将作少监杨务廉為园,凿沼延十数里,时号定昆。中宗临幸,与群臣赋诗。

 

歷延祚、光行、道德、永达四坊之地,至崇业坊,览玄都观之遗基,过冈,论唐昌观故事。

张注曰:唐昌观,又曰唐兴观,在安业坊玄都观北,中有玉蘂花。元和中,有仙子来观,严休父,元稹辈俱有唱和。

 

既而北行数里,入含光门而归焉。实闰月十六也。

张注曰:城南之景,有闻其名而失其地者,有具其名得其地而不知其所以者,有见于近世而未著于前代者。若牛头寺碑阴记永清公主庄、《长安志》载沙城镇、薛据南山别业、罗隐《杂感》诗有景星观、姚家围[33]、叶家林,闻其名而失其地者也。翠臺庄、高望楼、公主浮图、温国塔、朱坡,具其名得其地而不得其所以者也。杨舍人庄、唯释院、神禾少陵两原、三清观、涂山寺、陈氏昆仲报德庐、《刘翔集》之濛溪、刘子衷之樊谿,五臺僧坟院,见于近世而未著于前代者。故皆略之,以俟再考。至于名蹟可据,而暴于人之耳目者,皆得以详书焉。


--------------------------------------------------------------------------------

[1] 「同光元年」,原作「同光二年」,据《四库》本、《学海》本改。

[2] 「相直」,《四库》本、《学海》本皆作「相值」。

[3] 「玄都观」,原作「元都观」。清人以避清圣祖玄燁讳,改玄為元。兹据《四库》本、《丛书集成》本改。下同逕改,不出校。

[4] 「玄奘」,原作「元奘」,据《四库》本及《旧唐书‧玄奘传》改。下同逕改,不出校。

[5] 「窣堵波」,《四库》本作「窣堵皮」。

[6] 「长安中摧倒」,《关中丛书》本作「长安中推倒」。推,非是。

[7] 「台时」,《四库》本作「台诗」。

[8] 「张彧」,《学海》本作「张或」。他本皆作彧,作或非是。

[9] 「水流屈曲」,《四库》本、《宝顏堂秘笈》本皆作「水㳅屈曲」。

[10] 「中成坎窞」,原作「中城坎窞」,据《四库》本改。

[11] 「生泉翕源」,原作「生泉翕原」,据《四库》本改。

[12] 「哀江头」,《宝顏堂秘笈》本作「哀江南」,讹误。

[13] 「圈丘」,《四库》本作「圆邱」,其餘各本除《关中丛书》本作「圈丘」外,均作「圆丘」。

[14] 「杨贞公庙碑」,《四库》本、《丛书》本均作「杨贞公瑒庙碑」。

[15] 「泰和」,《四库》本作「太和」,讹误。泰和為金章宗年号。

[16] 「赵村里」,《四库》本、《丛书》本均作「赵牛里」,《学海》本脱刻。

[17] 「皇子坡」,《四库》本、《丛书》本皆作「皇子陂」。

[18] 「沉水」,《四库》本作「沉水」。

[19] 「凿洞架阁」,《四库》本作「凿洞為阁」。

[20] 「儼然屹」三字原空,据《关中丛书》本补。《四库》本作「尚存韦嗣」四字。

[21] 「梁昇卿」,《四库》本作「梁升卿」。

[22] 「漫不可寻」,《四库》本作「谩不可寻」。

[23] 「城南诸韦」,《四库》本无「诸」字。

[24] 「牧之种瓜也」,《四库》本作「牧之种瓜地」。

[25] 「而名之也」,《四库》本作「而名之」。

[26] [补校]:「巖曲泉深」,原书作「若曲泉深池」,据杜牧《樊川文集》卷一《望故国赋》改。

[27] 「开尊」,《四库》本作「开樽」。

[28] 「桂岩亭」,《四库》本作「桂喦亭」。

[29] 「李宏度」,《四库》本作「李弘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李弘庆」。

[30] 「森绿」,《四库》本作「森綺」。

[31] 「李炎」,《四库》本作「李掞」。

[32] 「闕文意乎」,《四库》本作「闕文矣乎」。

[33] 「姚家围」,《关中丛书》本作「桃家围」,《四库》本、《学海》本、《宝顏堂秘笈》本、《丛书集成》本均作「姚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