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先做一个小调查,您认为中国移动的手机通话费贵吗?相信一定有些人会觉得贵,应该再便宜些。再做个小调查,最近几年,你的手机通话费用是在上升还是下降呢?这结果一定见仁见智,不过我猜,多数人还是懂得合理选择手机套餐,如果相对通话时长不变,手机通话费用应当是不升反降的,在现在这个CPI节节攀升的年代,这是一个奇迹。
最近看到报道,十年来中国移动的资费平均水平已经下降了82%,想想2000年之前漫游还有人工漫游的时候,需要收取50元的登记费外加每分钟6毛的漫游占用费再外加相应的本地话费或者长途话费,长途话费也高达每分钟6-9毛,还有不低的被叫话费,那会,手机真不是人人能用,买得起手机也交不起话费。
再看今年517电信日时中国移动全球通推出的最新资费标准,超出套餐后通话长途市话漫游资费统一为1毛9每分钟,被叫全免,再加上各款套餐本身含有的通话时长和流量,其实结果很明显,中国移动的通话费用是越来越低的。
可是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有用户喊贵?
笔者姑且做以下几点分析:
原因之一,算不清楚的套餐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为移动资费套餐头大的经历,若干元的套餐费包含本地通话时长、长途通话时长、漫游通话时长各若干分钟,再加上若干流量、若干短信、若干订阅手机报以及彩铃彩信音乐小说各种附加,用不用得到暂且不提,用了多少到底如何计算估计没几个人能算的明白,于是不少人干脆放之任之,就算移动已经推出了简单清晰的新套餐,也懒得去了解,依然觉得运营商收费高,算不清楚的都是贵的。
原因之二,吸金SP挥之不去的阴影
前两年各种SP增值业务玩得风生水起,莫名其妙就订购了自己不知道的业务,然后每月甚至每天扣费,尤以山寨机内置的各种小游戏小应用造成的影响最大,这场SP吸金风潮之下,用户对运营商本能的不信任顿时高涨了起来,即使移动已经推出了各种整改措施,可以发0000一键查询退订,在消费前需要通过用户短信确认,可吸金SP留下的阴影可能在短时间内依然无法消除。
原因之三,消费的本能感性认识
从理智来说,移动话费一直在降,比起持续上涨的CPI,就算不便宜,也不应该喊贵。可是在消费时,只要是花了钱的,多少会有种本能的感性冲动,要喊一喊贵。尤其是当你无法理智的认识你消费得到的价值和原始成本之间的差距,喊贵更变成了一种想当然。想当然的认为移动通信不需要多少成本,想当然的认为基站建设起来之后就再无需投入保养和维护,想当然的认为国外通信费真的只要一分钱一分钟,想当然的认为国有的就统统是暴利。我相信,这种想当然的本能感性认识,才是移动话费一降再降却依然有人喊贵的根源。
原因之四,国际漫游难以承受之重
很多经常出国的朋友会有类似的经验,在国外用手机拨打国际长途到国内,即使争分夺秒、惜字如金短短几分钟的通话,也会产生高达几十块钱的通话费。这对于习惯了国内通话几毛钱每分钟的手机用户来说,几块钱的国际长途费几乎是“天价”,即使国际漫游资费经过降价从七块降到四块,还是超出了他们的平时的消费习惯。殊不知国际漫游资费的定价有其特殊性,它并不是国内电信运营商的一家之言,而最终确定的资费标准需要与其他国家的运营商进行多次谈判才能最终被定下。
当然,用户对于移动资费有如此诸多的抱怨和不解,工信部和运营商也并非“无动于衷”,工信部指出话费套餐需要“化繁为简”,过于复杂和相对不透明的套餐不利于通讯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再看中国移动推出的全球通新套餐,精简套餐内容,全面降低资费。因此即便是在大家都认为移动贵的心理下,新套餐一经推出还是有很多用户买账,吸引了超过1000万的办理量。其实这样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因为新的资费标准和套餐结构的确很大程度上为消费者省了钱也解决了一些问题:
1、全球通新套餐精简结构,账单不再混沌。统一长途市话漫游价格为0.19元/分钟,全国接听免费。话费的构成无非这几个部分,现在打了多少分钟长途、漫游,该花多少钱用户心理一清二楚。
2、防止增值业务过多消费者搞不清,新套餐取消了大部分增值业务只保留139邮箱和来电显示,从设计源头避免捆绑消费。139邮箱每月推送电子对账单,配合年初推出的0000增值业务查询与退订业务,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用户遭遇“被消费”增值业务的情况。
3、国际漫游费大跳水,这次降价解放了一大批经常出国的人。据笔者了解,从新加坡方向拨回国内的资费从原来的3.99元/分钟下降至0.99元/分钟,降幅达75%,发中国大陆短信调整后仅需0.19元/条,是原先的五分之一。此外还有其他38个国家和地区也不同程度的下调了资费,而且还在八月底移动还推出了国际数据流量包日套餐,比如88元或98元包日,就可以在一到两个国家无限量使用数据流量了,敞开刷微博也不必担心“天价微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