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养生殿(养生保健) |
如果有人告诉你,70岁的钟南山院士,每天还进行肌肉锻炼,你会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却是事实。
70岁的钟南山院士,每天除了坚持跑步,阔胸器和哑铃也是他经常锻炼的器械。为了加强肌肉训练,钟南山院士在卧室的墙壁上安了一个单杠,平时做做引体向上。钟南山院士说:“我现在的状态感觉像是中年,还没有到功能减退的时候,还需要体质锻炼。”
钟南山院士力气很大,这就是肌肉的功劳,而单杠、哑铃等拉力训练,是锻炼肌肉的最好方法。
人体肌肉得不到锻炼,新陈代谢就会减弱,内脏和中枢神经都会受影响,所以肌肉是力量的储存库。
钟南山说,传统医学的说法是“久坐伤肉”,就是说,长时间坐的人,会损伤肌肉的力量。所以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的上班族,最应该进行肌肉的锻炼,肌肉的能量充分,才可以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相反,肌肉力量不足甚至萎缩的时候,也就是各种慢性疾病容易侵袭的时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这些事情的完成,如果没有肌肉的力量作保证,就容易疲惫不堪。肌肉是年轻和健与美的象征,肌肉的力量不足,只能加速人衰老的进程。
在记者采访钟南山院士时,不断有文件和材料送进来,不断有各种电话,更有络绎不绝等候在门外的拜访者。繁重的工作量,一旦超出身体的负荷,健康就会受损,所以用他的话说,人必须锻炼。他深有体会的是:“用轮换的方式,体能和脑力交替运动,这样会保持脑子清醒、敏锐。”
他工作了几十年,也锻炼了几十年:“身体的锻炼,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不然的话,我这样的年龄,每天怎么能完成那么多的工作?!”
想长寿不能学乌龟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锻炼的好处,但因为工作太忙……”没等记者说完,钟南山院士打断记者的话:“人为什么总要吃饭和睡觉,因为不得不如此,否则身体就会支撑不下去。而锻炼也是一样。就像一天不刷牙就觉得很不卫生一样,一天不锻炼也会不健康。”
记者问钟南山院士,他的锻炼是出于自我督促,还是自然的动力?他回答:当然是后者,否则就难以达到持之以恒。“锻炼不仅需要自我约束,更需要自觉。”
也有人说,乌龟不动,却也长寿,为什么非得受累锻炼不可?
钟南山院士说,在基本不动的情况下,代谢就会很慢,这是乌龟的生活,但是人是不好和乌龟相比较的,人是社会的人,怎么可能不动?如果像乌龟一样一动不动,人生还有什么价值?
钟南山院士曾经在很多场合,都是现身说法,告诉大家养生的办法。特别是对高薪上班族谆谆告诫,一定要摆正工作和健康的关系。钟南山院士打开电脑,给记者做了一个精彩的演示:“健康是玻璃球”——一只晶莹璀璨空心的玻璃球,向下坠落,跌在地上就摔得粉碎,让记者看到美丽不复存在。然后,另一只是皮球,被比喻为工作,是可以来回弹动,可延缓的,而且是永远存在,弹得回,也可以被推得开。
钟南山院士认为,全国来看,北京的上班族亚健康状态最为典型,被总结为:累、烦、燥、灰。累表现为身体不舒服,烦为心理不安宁,燥指行为不恰当,灰是情感不如意。
健康不但指躯体的健康,它还包括心理和精神的健康。在解决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和精神上问题的种种方式中,钟南山院士最为推崇的是: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乐于助人会让自己开心、痛快。
对待工作的态度,钟南山院士崇尚孔子的理论: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在对事业的追求上,怎样才能同时也有助于身体的健康?钟南山院士认为,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为之不懈努力,执著精神有利于健康,但是执著不等于不切实际的追求和妄想。“在追求理想和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想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最好的医生就是我们自己。”
面对着钟南山院士肌肉线条如此硬朗的照片,仅仅是不断“啧啧”称赞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恐怕每个人心里的那份羡慕和钦佩,早已经跟随着文章的每一个段落,流淌到报纸的每一个方块字里。
对于一位已经70岁高龄的专家来说,还能拥有这样潇洒的身材,确实让我们年轻人汗颜。
尤其是钟院士对肌肉与健康关系的一番解释,更让笔者发现了自己的一个错误:以前在健身房中,看见那些走来走去,到处展示自己浑身“硬疙瘩”的小伙子,总觉得很别扭,觉得锻炼锻炼不就得了嘛,干吗非要把肌肉练得凸出来?现在,看了钟院士的健美肌肉,懂得了肌肉对健康的重要性后,恐怕再看见人家“显摆”肌肉,心里只有嫉妒的份儿了。
明白了肌肉对健康的重要,也许仅仅是钟院士带给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健身常识。让人感触更深的是,在看过文章后,想起当年奋战在抗击SARS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虽然当时已是67岁高龄,仍肩负起广东省的抗非典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重担,亲自检查每一个SARS病人,制订治疗方案,甚至抓起人工气囊为病人输氧,并曾经38个小时未休息……钟院士能够如此拼搏,靠的是什么?不就是靠着“钢铁般”的身体吗!
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何勇,因过度劳累导致“弥散性肝癌晚期”去世;36岁的清华大学教师焦连伟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突然发病去世;38岁的优秀企业家王均瑶因患肠癌去世……没有了健康的身体,再有钢铁般的意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恐怕也是纸上谈兵。
院士不仅代表着某一领域内知识水平的最高端,其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也理应对大众带来示范效应。我们老百姓更应该趁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大好时机,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人家院士都能每天抽出时间跑跑步、流流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精力充沛、精神焕发呢?
面对疾病,面对压力,我们只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地抵御病菌的侵害。这个道理,就这么简单,谁都能想明白,但能坚持下来的人,却不多。而这一点,应该是钟院士对健康时报记者所讲的“锻炼不仅需要自我约束,更需要自觉”的精髓所在。(转自: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