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的《南方周末》头版的一篇报道《维生素从补药变毒药?》,让许多人吓出了一身冷汗,很多朋友也展开了“维生素到底是补药还是毒药”的争论。作为一名营养师,飞翔认为这种争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通过争论可以引来更多的朋友关注营养,更有利于营养知识的普及。那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维生素,维生素到底是补药还是毒药?
维生素——维持生命的元素
维生素又名维他命,是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素之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目前已被发现的维生素有60多种,被世界公认的维生素有14种,它们是: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泛酸、烟酸、维生素B6、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2、胆碱、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有所不同,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①维生素均以本体或前体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②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且不能大量在体内贮存,必须通过食物获得;③维生素不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也不产生能量,多以辅酶或辅基的形式发挥功能;④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甚微,但在调节机体代谢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补给维生素缺乏症及补充特殊需要,或作为某些疾病的辅助药物。
既是“补药”又是“毒药”
人体每日需要的营养素达几十种,其中也包含这些维生素。一般来讲,正常人通过合理膳食是不会缺乏维生素及其它营养素的。造成维生素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摄入不足,比如偏食、因病食量减少;二是吸收利用障碍,比如消化不良;三是需要量增加,比如长时间使用电脑造成维生素A的消耗增加。维生素缺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某种维生素长期摄入不足或大量消耗,才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症。除了维持人体每日正常的消耗外,只有维生素缺乏的时候,才需要补充维生素,这时候维生素是“补药”。然而,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是有一个限度的,如果超过了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就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过量或蓄积会引起中毒,这时维生素就成了“毒药”。再有,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应该均衡摄入的,如果某种或某类营养素过量,就会打破这种平衡,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营养师飞翔提醒您
(1)要相信:没有一种营养素是万能的,也没有一种方式是一劳永逸的。再好的东西应该有限度,超过了限度就会物极必反。
(2)补充维生素一定要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
(3)补充维生素应该先食补再药补,正常人不要用维生素药片代替食物,以获取维生素。
(4)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补充维生素最主要的依据。
(5)严格按医生和营养师的建议用量,或药品使用说明书上的用量服用,不要自作主张,随意增减。
(6)补充维生素一定要持续进行,不要停停补补,否则会打破体内的平衡。
(7)保健品维生素和药物维生素有一定差别。
(8)食物是最好的药物,通过食物补充维生素是最安全的途径。
说明:未经校改,如有错误请谅解。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面对专家们的饮食“悖论”,我们该听谁的?(原创)
维生素从补药变毒药? (南方周未)
维生素是毒药?
(医生哥波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