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聆听、眼观、行走在这大世界

(2016-09-05 14:55:00)
标签:

杂谈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xPGubXriczHjR2XqsMVC8tZZEXFZ25Sosadl5giaDRpAKGmcYBv6YzTgKuFTISshsISwxuWNAbTnCdo8ol1xcp9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修养馆·书系    为你分享好书    

以旅游,或者说得文艺一点,以旅行为主题的书籍,不在少数,仅将这一类书籍分类,攻略、路书、游记等等不一而足,尤其在去年4月一位女教师颇有情怀的辞职信“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在网上线下走红以后,既出的此类书籍铺满了网店和实体书店,足够受这一句网络流行语诱惑的读者挑选的,在这种情形下,再出一本跟旅行相关的书,甚至书名就叫了《怎样让旅行遇到文化》,难免不让人产生疑惑和担忧。


可是,只要你能够选择它翻开它阅读它,就会觉得,这是一本有个性的与旅行相关的书。


如果将吴玫的《怎样让旅行遇到文化》归类的话,可以列入旅行文化的行列。这一类书籍的代表作,当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如果说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专注于中国的名山大川的话,那么,林达伉俪的《带一本书去旅行》等等系列书籍则写遍欧美的角角落落。黄钟大吕在前,何人还敢发瓦釜之声?所以,作者吴玫关于这本书的说明,非常可信。她说,2015年8月与友人搭伴去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纯粹是一次旅游。只是令她意外的是,那些记忆深处的俄罗斯印迹,竟然在红场、莫斯科河、新圣女公墓、冬宫、皇村等等经典景点的刺激下,勃勃生发,以致回家后都不能自已,这才有了一篇篇情景与情怀交融的关于俄罗斯文化的美文。

“俄罗斯文学这一浩瀚的银河,星汉灿烂、群星荟萃,哪一颗是你心中最亮的,都属情理之中。”吴玫在书中这样说。从她此次旅行拜访过的名人景点来看,普希金、叶赛宁、屠格涅夫、高尔基、托尔斯泰,似乎每个人都与她的成长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的老师曾在压抑时期的课堂上给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们朗诵普希金那情意绵绵的诗作,考研时结识的小伙伴带她走入屠格涅夫的文学世界,曾经背诵过和误读过的高尔基,在她迷茫无助的时候给过她力量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xPGubXriczHjR2XqsMVC8tZZEXFZ25SosWetchWiaszVo45doTcJwA3F9qDQgGxFGDEc9UUPjF5kSyTmTD9Uej5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如果跳脱了文本看吴玫在书里提到的人和事,我们会觉得沉重和过于厚重,可是,只要我们深入到《怎样让旅行遇到文化》中去,就会感觉到作者的慧黠。我记忆深刻的是她对果戈里的《老式地主》的介绍、引用与评价:“因为富足,托夫斯托古勃夫妇几乎不用劳作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哪怕庄园里的树木被农奴偷伐、仓库里的布匹被佣人盗拿、储藏室里的食品被佣人们偷吃了大半,都不会影响老式地主夫妇的生活质量。果戈里衡量他们生活质量的标准,不是住宅有多么豪华,而是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读来让人倍感活泼有趣,也体会到了他们这一代人在俄罗斯文学中浸润得有多深——当我们还在谈论《死魂灵》、《钦差大臣》等果戈里的“大众”作品时,《老式地主》在中国读者看来这么边缘的果戈里作品,她都能信手拈来啊。


除了文学,在作者心里还有柴可夫斯基、普加乔娃、梁赞诺夫、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尼金斯基……作者通过在这些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电影人曾经生活或工作过的地方回应他们的琴声、影像、歌声,舞姿,再现了与俄罗斯艺术遇见的幸福。作者用极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全方位的文化视角,诠释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完美结合,难怪作者的朋友,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为吴玫新作作序时会这样表述:“在吴老师文静雅致的外表背后,自有某种隐密的蕴藏,极深极厚,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蓄积,实在是难臻于此。”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xPGubXriczHjR2XqsMVC8tZZEXFZ25Sos2uJ1DpgvVp9Oia5kanichuHzAcSMnyrFz8DdOMEJSKmQlqZIVcUOAYz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英美文化在此地甚嚣尘上的当口,这些因着俄罗斯文化而引发的回忆、描述和感慨,还能不能吸引今天的读者?作者将文章张贴到一个应用软件上,动辄上万的阅读量让她一发不可收拾地一篇篇写下来,也吸引了出版社的关注,去年8月23日作者才在网上贴出第一篇稿子《墓木已拱,但他从未走远》,只用了一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就已将书带进了2016年的上海书展。虽说本书作者的名气难望余秋雨、林达的项背,作品也是“小狗的声音”(契诃夫语),但是,《怎样让旅行遇见文化》能带领我们一起体验如何去聆听、眼观、行走在这大世界。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xPGubXriczHjR2XqsMVC8tZZEXFZ25SosiamjX56hceZ3kTPnXphVtgbRsI5ojvh8pBfCEXgO3Ppb31ajOIFjo3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评《怎样让旅行遇见文化》

旅行,不仅是远方的路,还有诗歌、书画和曲调悠扬


文\ 杨佳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