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总是让生活考验孩子

(2016-01-20 11:01:14)
标签:

杂谈

孩子的无意识习惯是在孩子的儿童时期,在他们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但不管孩子的习惯是好是坏,都不能怪孩子,家长应该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孩子从小形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到了七八岁已经基本上定型了,家长要尊重这个事实。而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不是引导孩子通过努力去改正和克服,而是动辄打骂。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坏习惯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缺点的纵容。



别总是让生活考验孩子

别总是让生活
考验孩子

案例


有个小女孩在成长中会常常和周围熟悉的人重复这样的话:“曾经有一次咖啡壶掉在桌子上把我烫伤了。”“我记得我3岁的时候,曾经从婴儿车上掉下来。”这个女孩在平时生活中是个孤僻、内向的孩子,记忆中也都是这种让她孤独无助的事情。这是因为她心里总是在责怪在她很小的时候大人没有花费更多的心思照顾她,以至于让她遭受到了很多危险事件。随着最初的记忆,她还往往会做着这样的梦:“世界末日已经来到。当我午夜醒来的时候,发现天空被照得通红,天上的星星都纷纷往下坠落,我们生活的地球也将要和另外一个星球相撞,可是,就在撞毁之前,我也醒过来了。”当这个女孩被问及在生活中最害怕什么事情的时候,她的回答是,“我最怕我不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她的最初不安全的记忆和经常做的噩梦让她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勇气,害怕失败和灾难的到来。

还有一个孩子,一个因为经常遗尿而和母亲不断发生冲突,从而被母亲带到医院来看病的12岁的男孩。他对医生说:“妈咪看到我不在的时候到处找我,还非常害怕地跑到大街上叫我的名字,其实我只是躲在家里的柜子里故意让她找不到我。”在这个孩子看来,自己的乐趣就是:用找麻烦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他获取安全感的办法就是欺骗:“虽然我生活中被忽视了,但是我却能愚弄别人。”而遗尿不过是他愚弄别人的方式中的一种而已。他想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成为中心,他母亲在寻找他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焦虑和紧张,让他有了自己被重视的感觉。这个孩子和前面的那个女孩一样,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安的感觉,只有当自己的行为被别人担心的时候,他们才有被重视、被照顾的感觉,从而也就有了安全感。他最想体验的感觉就是: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就会来帮助他。

还有一个孩子,她说她最初的记忆就是妈妈让她推着妹妹的娃娃车。这个迹象表示:当她和比自己弱小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有安全感;当她和她的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有安全感。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应该待在父母的身边多一些。因为他们在童年需要父爱和母爱,也需要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有合作关系。即使他们有和别人在一起的欲望,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对别人感兴趣。还有一个孩子,当被问及她最初的记忆时,她的回答是:“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和姐姐还有另外两个女孩在郊外游玩。”这说明她有与人交往的欲望,她还说,自己最害怕的就是别人不理她,这也是缺乏安全感和独立性的表现。

建议


对于孩子缺乏安全感和独立性的情况,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假如无法找出孩子最初的错误,那么对孩子的教育就没有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锻炼孩子怎么能更好地和周围人合作以及怎么能使他更加有勇气地面对生活。具体做法是:家长应该经常允许和鼓励孩子和别的孩子在一起游戏、玩耍,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事。


有的孩子在尝到苦果时,家长只会用粗暴的方式对待,这样只会让孩子的心理负担更加严重。我们总不能期待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地理课的孩子在第一次的地理考试中就有非常好的成绩吧?只要家长对孩子有信心,相信他能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那么,面对接下来的困难,他就很容易跃过去。

对于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家长还要让他们了解到生活的意义。一旦让他们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孩子就像是有了打开生活之门的钥匙。要想拿到这把钥匙,就要鼓励孩子的合作之道,在日常生活及平时的游戏中,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和同龄孩子之间的合作,并让他们遵循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事。家长要知道,对合作的任何妨碍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只对自己有兴趣的被宠坏的孩子,很可能把对别人缺乏兴趣的态度带到学校。如果一个孩子对一门功课不感兴趣,而他之所以上课就是因为这样做能换来老师的喜爱。当他接近成年后,这种态度也会影响他和社会的接触,尤其是影响他处世的能力,他不会锻炼自己的责任感和独立性,他也就不能应对任何生活的考验。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这样多鼓励孩子:“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能够处理好!”“我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也能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没有什么比你更棒,我的孩子。”

别总是让生活考验孩子
摘自《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丨2015年11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