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当心掉进“修身养性”的陷阱
(2014-07-28 13:04:31)
标签:
情感 |
可能是因为近些年中国社会的浮躁,人们都开始慢慢觉醒,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国学开始在国内兴起并流传,各种互联网手机平台开始传播国学,佛学,心灵鸡汤,告诉人们学会静心,学会修身养性;各种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开始传播追求简单平凡生活的价值观。从浮躁中走出来,沉静下来,看似没错,但是却没有人意识到这会让我们掉进另一个误区和陷阱。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从不承认错误,却总在删除昨天?
利与弊,多与少,慢与快,简单与复杂,平凡与伟大。如果没有左边的一方,右边的一方也不可能存在。你不可能评价哪种方式就是好,哪种方式就是不好。因为这些都只是现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华尔街工作的人他们连走路都要比别人快几倍,如果人们都追求慢生活而离开华尔街,那么华尔街会变得万人空巷,我想这对于美国来说甚至全世界来说都是一幅特别恐怖的景象。我们在欧美很少会看到文学作品,文艺作品教育人们要慢,要简单,要平凡。相反美国的影视作品,好莱坞大片所倡导的的精神更加的积极向上。这是为什么呢?在纽约街头你可以看到一个个的平凡人,他们讲述着各自的故事,但他们从来不会用“平凡,简单或者慢”去衡量他们的生活。如果你问他你的心静吗?你的生活简单吗?你的人生平凡吗?他会不知所措。因为这是顺其自然的,理所应当的。
为什么在中国我们对面浮躁,就会教导要静心,看到快,就会教导慢,看到复杂就会教导简单?我们总是在亡一只羊补一个牢,总是在患了感冒就吃感冒药,患了肠炎就吃肠胃药,咳嗽不停就吃咳嗽药,而人家确是身体倍棒吃饭倍香。
因为人家做事没有目的性。人家读书不是为了文凭,所以为什么要快呢?他们50岁再去读书,可以读十几年再拿到文凭;人家工作不是为了出人头地,发家致富或者某个头衔,而是为了生存或者为了爱好,所以为什么要复杂的社交呢?人家结婚不是为了安全感和来自父母来自社会的压力,而是为了去爱对方和这个家,所以为什么要静心呢?如果一切都是出于最为原始的爱,我们为什么要吃斋念佛,修身养性呢?欧美国家没有这样的宗教,但是他们却活出了生命的本质,而生命的本质就是活的像一个原始人一样。在我们做一件事情以前,请问自己我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请不停的问自己为什么?能清晰的回答出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常常会搪塞自己自我安慰。我们需要一种站在自己身体外去审视自己的能力。关于“目的性强”的问题我在我的最新小说《回归》中也写道过:我们要用多少痛苦来弥补一开始犯下的错?不是没有爱情,而是我们做不到。我们所遭受的一切痛苦都是自己一手制造。”在《荷兰人如何引导孩子直面死亡》的文章中这样描述:当孩子面对死亡时,荷兰父母会和孩子交流“你在害怕什么?你觉得哪个为什么可怕?”这是欧美文化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抛开事物的现象,直抵事物的本质。
相比之下我们所谓的修身养性,吃斋念佛要相形见绌许多。首先我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处事态度,本身儒家思想和佛教都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和宗教,所以他才会被封建社会的统治政权利用几千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的大学生大学一毕业心态就老了,还没有意气风发就已经少年老成。另外这种思想对于需要激情和癫狂的艺术家来说是大忌,这也就是为什么泱泱大国真正的艺术家如此之少的原因。有一些大学生会咨询我一些关于人生关于爱情的问题,我只建议“去经历吧。”不要惧怕犯错,每一个错误都是自己的孩子;而人生每一段年龄的呈现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美感。
最后套用最近很火的一首歌《平凡之路》:“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作者:刘闻雯 著有《变男》《回归》《不走遍五大洲不结婚》关注微信:kikiliu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