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徽和县行之——镇淮楼

(2009-08-14 09:01:46)
标签:

旅游

分类: 旅足深陷

安徽和县行之——镇淮楼

安徽和县行之——镇淮楼 手机所拍照,质量不好:(

安徽和县行之——镇淮楼
         8
8日和县游的第二站是镇淮楼。
     我知道我们江苏淮安有座镇淮楼。因为过去的淮安(现淮安市楚州区)“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纵贯淮安全境的大运河,便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命脉。南粮北运,要从运河穿长江,越淮河,才能北上。船只以到淮安视为安全,无论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都要登楼祭酒,以庆幸运。清代乾隆年间,因水患不断,人们为震慑淮水,更名为“镇淮楼”。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十月重建式样,新中国成立后,淮安古城拓宽了街道,重修了镇淮楼,并以楼为中心开辟了公园。园中有金桂、玉兰、雪松、龙柏、腊梅和法国女贞等各式花木,还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给周恩来总理故乡的樱花。楼上陈列了淮安的历史文物。镇淮楼的如此景物,招来了无数游客,他们到此或访古探胜,或借景咏怀,或摄影留念,或登楼远眺,领略其万种风情。

可眼前的和县距淮河数百里,为何楼名镇淮?这也是我此次和县之行一定要去一下镇淮楼的原因。当地人说原来称谯楼、鼓楼,后改为镇淮楼。我询问的几个路人中就有一个说:噢,你们问的镇淮楼就是鼓楼啊!
    镇淮楼座落在和县城内,县人民政府对面,建于北宋时期,明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建。清乾隆、道光年间,知州徐元、李煜先后重修。清光绪十七年(1881),知州罗锡畴,又一次修复,楼高11米,宽21米,平台长55米,内筑土,外砌砖,形成高楼。它初建北宋时期,明清有记载的重建和修葺达五次之多。清代最末一次大修可能是光绪十七年(1891)。我们细细观察过墙砖,看见许多砖头上都有阳文“光绪辛卯春”或“知州罗锡畴督造”字样,可见古代对于此等工程之质量把关是多么的严格。可能是青砖两头各有不同吧。楼下正中拱形门洞,宛如城门。平台两边,有登楼石级。1960年以后,西路石级被毁,改由楼乐穿道登高,平台中央建成一座两层楼阁,四周为12根朱红木柱所环抱;楼上两层八角飞翘,勾指蓝天。上层楼阁,明代悬有“江淮重镇”;清代悬有“江天一柱”匾额。登楼远望,古城新貌尽收眼底。东看长江,江面如练。198610月,由安徽省拨款修葺,面貌一新。19897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然而,现在看来,用“满目疮痍”四字形容丝毫不为过。一,楼本身破旧不堪。二,周围环境大煞风景,破烂的民居和远处的拆迁地的混乱给人感觉很不协调。

1991年遭遇暴雨,西南角坍塌,后修复一新。虽说修旧如旧,还是呈现当代特点。以前的青砖是用石灰砌的,砖缝细密齐整;后修砖缝是用水泥勾的,显得大而粗糙。建筑工艺和心态明显有异。

其实和县镇淮楼是一部用青砖、木柱、藤蔓写就的史书,一部博大精深耐人寻味的史书,一部活着的史书。人们以此为载体,写景叙事,表现心灵,也使楼阁扬名。宋徽宗初年,李之仪登镇淮楼赋诗:“楼台烟树接平芜,水墨丹青十幅图。”明太祖朱元璋驻师和阳(今和城时),尝与诸将登镇淮楼,饮酒作诗,以抒其志。诗曰:“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真是千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从此镇淮楼名声大震。还有清人写的一副楹联:“披襟向前,快哉此风,那堪称雄,登楼高呼太祖在;凭栏仰望,皓然明月,谁与共醉,隔江招手谪仙来。”此联本有歌功颂德之意,可在我看来,它抒发了诗人当时登临情怀,其快乐的心情像风一样。虽然我现在没这种感觉,但我能感受当时作者的感受。

究其镇淮楼原因,多方打听以及回来上网查阅。才知道有两个答案。其一:据《直隶和州志》记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侵犯和州,围城数匝。当时钤辖宋昌祚坚守州城,严阵以待。一日,军士胡广一箭射中金兀术的左臂,其大怒,急攻破城,百姓死伤无数。进士赵霖带领镇淮军(即乡军)从城中突围后,练兵备战,后一举收复和州城,受到南宋朝廷嘉奖,任其为和州镇抚使兼知州。镇淮军大败金人有功,也长了和州百姓志气,故改楼名以为纪念。

其二:据《历阳典录》载:"楼之名不知所始,地据江岸,去淮尚数百里,镇淮之说,与义无取,然和县当江淮水陆之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梁山峙其南,濠滁环真北,为"淮南之藩集""江表之保障,历来为军事要地,《方舆纪要》云:自古以末,凡立国于金陵者,都以历阳为襟要;凡进军江南者,多由历阳横江渡大江,取采石,指向金陵。因此,有人认为镇淮楼是泛指淮南的保障。这里的“淮”并非指淮河,而是指地势险要的淮南区域。

不过,无论我站在楼上还是站在楼下,都觉得此楼破败的太厉害了。和周遭的脏乱的环境一样,给人的并不仅仅是沧桑的感觉,依稀还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淮安的镇淮楼是市级文物,而跟前的和县镇淮楼却是安徽省省级文物。可级别的高低和给人的现状却恰恰相反。城楼的保护修葺程度,对于周围环境的整体整合,以及周围的建筑氛围,还有脚下的道路,和县镇淮楼比起淮安镇淮楼,简直犹如天壤之别。

难道,这仅仅是因为经济的因素在起着决定性作用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