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和县行之——镇淮楼

标签:
旅游 |
分类: 旅足深陷 |
安徽和县行之——镇淮楼
可眼前的和县距淮河数百里,为何楼名镇淮?这也是我此次和县之行一定要去一下镇淮楼的原因。当地人说原来称谯楼、鼓楼,后改为镇淮楼。我询问的几个路人中就有一个说:噢,你们问的镇淮楼就是鼓楼啊!
1991年遭遇暴雨,西南角坍塌,后修复一新。虽说修旧如旧,还是呈现当代特点。以前的青砖是用石灰砌的,砖缝细密齐整;后修砖缝是用水泥勾的,显得大而粗糙。建筑工艺和心态明显有异。
其实和县镇淮楼是一部用青砖、木柱、藤蔓写就的史书,一部博大精深耐人寻味的史书,一部活着的史书。人们以此为载体,写景叙事,表现心灵,也使楼阁扬名。宋徽宗初年,李之仪登镇淮楼赋诗:“楼台烟树接平芜,水墨丹青十幅图。”明太祖朱元璋驻师和阳(今和城时),尝与诸将登镇淮楼,饮酒作诗,以抒其志。诗曰:“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真是千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从此镇淮楼名声大震。还有清人写的一副楹联:“披襟向前,快哉此风,那堪称雄,登楼高呼太祖在;凭栏仰望,皓然明月,谁与共醉,隔江招手谪仙来。”此联本有歌功颂德之意,可在我看来,它抒发了诗人当时登临情怀,其快乐的心情像风一样。虽然我现在没这种感觉,但我能感受当时作者的感受。
究其镇淮楼原因,多方打听以及回来上网查阅。才知道有两个答案。其一:据《直隶和州志》记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侵犯和州,围城数匝。当时钤辖宋昌祚坚守州城,严阵以待。一日,军士胡广一箭射中金兀术的左臂,其大怒,急攻破城,百姓死伤无数。进士赵霖带领镇淮军(即乡军)从城中突围后,练兵备战,后一举收复和州城,受到南宋朝廷嘉奖,任其为和州镇抚使兼知州。镇淮军大败金人有功,也长了和州百姓志气,故改楼名以为纪念。
其二:据《历阳典录》载:"楼之名不知所始,地据江岸,去淮尚数百里,镇淮之说,与义无取,然和县当江淮水陆之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梁山峙其南,濠滁环真北,为"淮南之藩集"、"江表之保障,历来为军事要地,《方舆纪要》云:自古以末,凡立国于金陵者,都以历阳为襟要;凡进军江南者,多由历阳横江渡大江,取采石,指向金陵。因此,有人认为镇淮楼是泛指淮南的保障。这里的“淮”并非指淮河,而是指地势险要的淮南区域。
不过,无论我站在楼上还是站在楼下,都觉得此楼破败的太厉害了。和周遭的脏乱的环境一样,给人的并不仅仅是沧桑的感觉,依稀还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淮安的镇淮楼是市级文物,而跟前的和县镇淮楼却是安徽省省级文物。可级别的高低和给人的现状却恰恰相反。城楼的保护修葺程度,对于周围环境的整体整合,以及周围的建筑氛围,还有脚下的道路,和县镇淮楼比起淮安镇淮楼,简直犹如天壤之别。
难道,这仅仅是因为经济的因素在起着决定性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