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一张有待开发的精美文化名片

标签:
安徽和县陋室陋室铭刘禹锡游记文化名片旅游 |
分类: 旅足深陷 |
对于安徽和县并不是很熟悉,但对于和县的著名古迹——刘禹锡曾经居住过的陋室却早已知晓和向往。这次,终于有机会了。
入园,正准备买门票,售票处出来一个女工作人员问:是来看陋室的吗?我们称是。她说,不用掏钱,免费。而且拿出钥匙带我们去山背后的另一个小院子走去,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陋室。
那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陋室位于和县城区——历阳镇。据记载,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和县又投资近百万元,在陋室的“仙山”、“龙池”一带,扩建成了一座“陋室园”。整个园子占地50多亩,山上建有江山一览亭、望江亭、仙人洞。池中建有临流亭、履仙桥等。周围筑仿清镂花墙300多米,正门坐南朝北,牌坊式门楼。我们看到,占地50多亩的陋室公园已显得陈旧。在距离公园大门不远处,一个儿童游乐场已经被废弃。在这片空地旁有一座高数米的土墩,上面建有一座亭台。公园工作人员说,这就是望江亭,在公园周边建筑物还没有“长高”之前,从这座望江亭能眺望远处的长江江面。不过,此刻眼前的望江亭却被一片杂草所掩盖。在陋室公园里步行几分钟,就来到了陋室门前。门庭“陋室”二字为诗人臧克家所题。《陋室铭》碑由安徽省书法家孟繁青仿柳体书,刻碑。陋室正厅塑刘禹锡全自站像,上悬“政擢贤良”横匾,周围挂有全国、安徽省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楹联和条幅。主室走廊门旁有楹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旁木柱上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楹联。三间厅房的陋室分正堂、东厢、西厢,只不过,眼前的这几间房子显得非常简陋,甚至堪称“破旧”。陋室里陈列简单,东西厢房的地面都是土砖地,其中一间厢房连窗户都破了,“铁将军”在把门。整个陋室杂草丛生,和不远处的现代化居民区形成了强烈对比。工作人员介绍说,虽然这里比较陈旧简陋,可每逢周末都会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参观。很多家长特地带孩子到这里一游,就是为了激励孩子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学习。当然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扫兴而归,认为这里不过是一幢“旧房子”,没什么可看的。
一路上那个工作人员和我们攀谈,我们知道了陋室的来历。
听说和县政府即将要对陋室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改造主要是将该县的陋室、孔庙、镇淮楼、四牌坊和文昌塔,原是古和州保留下来的五大历史景观,打造一条1.5公里长的仿古街。
同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存的陋室面积较小,很多来参观的人均表示值得看的东西太少、逛的时间太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我们也觉得确实是这样。为了让陋室的此次扩建改造达到既符合历史、又有新意的规划标准,和县建设部门前期进行了多次论证。经复旦大学规划建筑设计院的初步设计,计划在陋室园里新增“金经台”、“鸿儒阁”、“山水楼台”、“草色亭”等多处人造景观楼阁。这些建筑尽量按历史原貌恢复,展现和县的历史。此外,拆除附近的一所学校与民宅,实施拆墙透绿,届时陋室园将扩建到100亩,与整个县城融为一体,免费对市民开放。这项工程整个投资将达数千万元。陋室本是以房屋的简陋、主人的德馨而著称,一旦扩建后成为“不陋之室”,是不是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呢?我认为,如果这些包装都将本着历史原来风貌,着力营造文化品位,对陋室本身不做任何的包装,仍以旧貌示人,只是围绕陋室周边进行开发建设。我认为是正确的。陋室就是现成的一张有着非常分量的文化名片。这张文化牌不打真的是一种浪费和损失。目前,前期拆迁工作已基本结束,陋室南门外一片废墟。今年内将启动扩建工程,不知能否具体实施。
其实陋室本身的景致已经不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刘禹锡给我们留下了一种精神,那种虽身居陋室,但是仍然“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的雅致情怀,“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那种境界。十一年后当他又被召回京城。在从安徽和县绕道扬州时,与贞元进士白居易相会。两位大诗人酒逢知己,感慨万千。白居易说:“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刘禹锡回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白居易安慰刘禹锡:“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两人“借酒浇愁愁更愁”。刘禹锡回慰白居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格与文格在淡淡的忧伤中沁着馨香。“二十三年折太多”,但这只是暂时的,它并没有把诗人折趴下去。回到京城后,刘禹锡又去了玄都观。他欣然命笔:“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文如其人,文品乃人品。陋室之“德馨”却已触之,闻之,记之。刘禹锡《陋室铭》流传千载其高尚的情操.优雅的文辞,像山间的清泉,滋养着民族的心灵。
这些,才是我们每个亲临陋室的游客需要感知的地方。
【补充】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