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陋室:一张有待开发的精美文化名片

(2009-08-13 09:18:10)
标签:

安徽

和县

陋室

陋室铭

刘禹锡

游记

文化名片

旅游

分类: 旅足深陷

陋室:一张有待开发的精美文化名片

        陋室:一张有待开发的精美文化名片

对于安徽和县并不是很熟悉,但对于和县的著名古迹——刘禹锡曾经居住过的陋室却早已知晓和向往。这次,终于有机会了。
    
我的师范同学小莫,在南京浦口区的江浦一中工作。我和他几乎每年暑假都会有一次聚会。这份友谊伴随着我们走过了二十个年头。87日,我约好另一个同学老曹一道,通过最新建成的南京长江三桥,从江南又一次来到江北,来到江浦的小莫家。七号整个一天几乎都在叙旧中度过,傍晚时分,我们去了江浦县城的著名的来雨山——纪念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的林园,以及江浦烈士陵园——1949420日,在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前三天攻占国民党盘踞的江北要地江浦县城战斗中牺牲的350名解放军战士。回来后约定8日去安徽和县去玩。
     8
日一大早,大雨滂沱。计划眼看就要泡汤。可不久老天开眼了,竟然天晴了。于是,我们三人驱车出江浦县城,向着安徽巢湖方向的和县驶去。
    
一路都在感慨着经济和道路的关系。先在南京市江浦到乌江的浦乌路上,这段路开车简直是一种享受,崭新平整的道路加上两旁的绿化让人爽心悦目倍加舒适。但一过乌江镇感觉就变了。(乌江就是当年楚霸王项羽自刎的地方,镇不远处的霸王祠是个历经几千年的纪念霸王的庙宇,前几年也是我们一道,已经拜访过了)。首先是路变窄,仍然是十几年前的老路,路面也变的颠簸起来,路两旁的村居和建筑明显的陈旧和破败。
    
过乌江镇约50里,终于到达此行的目的地——和县。和县老县城街道不宽,拥挤且脏乱。打听到陋室公园在半边街上,就立即驱车前往。把车停在陋室公园毗邻的陋室宾馆大院内,就去了陋室公园。

入园,正准备买门票,售票处出来一个女工作人员问:是来看陋室的吗?我们称是。她说,不用掏钱,免费。而且拿出钥匙带我们去山背后的另一个小院子走去,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陋室。

那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陋室位于和县城区——历阳镇。据记载,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和县又投资近百万元,在陋室的“仙山”、“龙池”一带,扩建成了一座“陋室园”。整个园子占地50多亩,山上建有江山一览亭、望江亭、仙人洞。池中建有临流亭、履仙桥等。周围筑仿清镂花墙300多米,正门坐南朝北,牌坊式门楼。我们看到,占地50多亩的陋室公园已显得陈旧。在距离公园大门不远处,一个儿童游乐场已经被废弃。在这片空地旁有一座高数米的土墩,上面建有一座亭台。公园工作人员说,这就是望江亭,在公园周边建筑物还没有“长高”之前,从这座望江亭能眺望远处的长江江面。不过,此刻眼前的望江亭却被一片杂草所掩盖。在陋室公园里步行几分钟,就来到了陋室门前。门庭“陋室”二字为诗人臧克家所题。《陋室铭》碑由安徽省书法家孟繁青仿柳体书,刻碑。陋室正厅塑刘禹锡全自站像,上悬“政擢贤良”横匾,周围挂有全国、安徽省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楹联和条幅。主室走廊门旁有楹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旁木柱上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楹联。三间厅房的陋室分正堂、东厢、西厢,只不过,眼前的这几间房子显得非常简陋,甚至堪称“破旧”。陋室里陈列简单,东西厢房的地面都是土砖地,其中一间厢房连窗户都破了,“铁将军”在把门。整个陋室杂草丛生,和不远处的现代化居民区形成了强烈对比。工作人员介绍说,虽然这里比较陈旧简陋,可每逢周末都会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参观。很多家长特地带孩子到这里一游,就是为了激励孩子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学习。当然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扫兴而归,认为这里不过是一幢“旧房子”,没什么可看的。

一路上那个工作人员和我们攀谈,我们知道了陋室的来历。

 据史载,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于长庆四年(824)八月, 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一直到安徽和州刺史。当他自巴蜀的夔州长途辗转来历阳就任和州刺史。按唐时规定,刘禹锡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厢之房。但和州的策知县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让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山清水秀。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题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更加恼怒,又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3次。激愤之中,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一气呵成,写了—篇《陋室铭》,并请好友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刻碑立于门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在和州任职两年,写下了千古不朽的《陋室铭》和《历阳书事七十四韵》等诗文。

听说和县政府即将要对陋室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改造主要是将该县的陋室、孔庙、镇淮楼、四牌坊和文昌塔,原是古和州保留下来的五大历史景观,打造一条1.5公里长的仿古街。

同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存的陋室面积较小,很多来参观的人均表示值得看的东西太少、逛的时间太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我们也觉得确实是这样。为了让陋室的此次扩建改造达到既符合历史、又有新意的规划标准,和县建设部门前期进行了多次论证。经复旦大学规划建筑设计院的初步设计,计划在陋室园里新增“金经台”、“鸿儒阁”、“山水楼台”、“草色亭”等多处人造景观楼阁。这些建筑尽量按历史原貌恢复,展现和县的历史。此外,拆除附近的一所学校与民宅,实施拆墙透绿,届时陋室园将扩建到100亩,与整个县城融为一体,免费对市民开放。这项工程整个投资将达数千万元。陋室本是以房屋的简陋、主人的德馨而著称,一旦扩建后成为“不陋之室”,是不是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呢?我认为,如果这些包装都将本着历史原来风貌,着力营造文化品位,对陋室本身不做任何的包装,仍以旧貌示人,只是围绕陋室周边进行开发建设。我认为是正确的。陋室就是现成的一张有着非常分量的文化名片。这张文化牌不打真的是一种浪费和损失。目前,前期拆迁工作已基本结束,陋室南门外一片废墟。今年内将启动扩建工程,不知能否具体实施。

其实陋室本身的景致已经不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刘禹锡给我们留下了一种精神,那种虽身居陋室,但是仍然“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的雅致情怀,“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那种境界。十一年后当他又被召回京城。在从安徽和县绕道扬州时,与贞元进士白居易相会。两位大诗人酒逢知己,感慨万千。白居易说:“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刘禹锡回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白居易安慰刘禹锡:“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两人“借酒浇愁愁更愁”。刘禹锡回慰白居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格与文格在淡淡的忧伤中沁着馨香。“二十三年折太多”,但这只是暂时的,它并没有把诗人折趴下去。回到京城后,刘禹锡又去了玄都观。他欣然命笔:“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文如其人,文品乃人品。陋室之“德馨”却已触之,闻之,记之。刘禹锡《陋室铭》流传千载其高尚的情操.优雅的文辞,像山间的清泉,滋养着民族的心灵。

这些,才是我们每个亲临陋室的游客需要感知的地方。

【补充】
     824
年夏,刘禹锡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著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