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老爷的许昌

标签:
冰夫旅游情感文化原创 |
分类: 散文随笔 |

春秋楼
关老爷的许昌
而说关老爷的许昌,一般读者也一定不会认同,许昌怎么会是关老爷的呐?
我这里说的主要是自己的体会,自己独特的感受
关羽, 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故又称关云长。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躲避,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
许昌原为许县、许州。远古时黄帝后裔的酋长许由率领众人来此耕种生活,故称许地。西周时封为许国,秦改许县,隋置颍川县,一度归颍川郡管辖。三国时期,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改许县为许昌,金、元、明、清为许州,治所亦为许昌。
许昌现主要有三个旅游景点:曹丞相府、春秋楼、霸陵桥。曹丞相府是差不多在原址后建的,没什么特殊的观赏价值。而春秋楼和霸陵桥则几乎是原物。而这两处景观都与关老爷有关。
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保护着甘、糜二夫人暂时归附曹操来许。曹操爱慕关羽的忠义勇猛,一心想留下关羽为其效力。他厚待关羽,不仅设宴款待,还赠与赤兔马,又赐宅第一处。够意思了吧,我这样待你,你关羽还好意思归汉?可关羽就是关羽。他不为曹操厚意所动,而是把所赐之宅第分为内外两院。他让两位嫂嫂住内院,晨夕问安,自己则居外院,夜读《春秋》,秉烛达旦,被后人称颂,这怕就是春秋楼的来历了吧。清朝许州有位知州曾赋诗赞曰:“秉烛通宵崭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川。”
而霸陵桥的故事几乎是春秋楼的续篇。
曹操见关羽执意要走,即携百官相送。送至西郊石梁河上的霸陵桥,曹操又拿出一袭战袍赠与关羽。关羽怕赠袍有诈,未敢下马,只是用那青龙偃月刀把战袍挑过来,口称“谢谢丞相”,转身策马,扬长而去。
重温关羽“许都护嫂、夜读春秋”的忠义故事,就会不由自主的让我们想起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潇洒,“千里走单骑”的豪迈,“华容道”的无奈和“走麦城”心酸。而这种忠义的传承则贯穿关老爷的一生,至死不渝。请看他被困麦城袒露的心声:
“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这掷地有声的慷慨陈词,义无反顾马革裹尸的心曲坦露遂成千古绝唱。而这种忠义思想则贯穿了关老爷的一生,使之成为千百年来忠义和气节的象征,被亿万人所敬仰。可以想见,当无数个关祠、关陵、关林、关帝庙的神龛前袅袅的升腾着烟火时,那升腾着的一定是忠诚与情分,那弥散的一定是忠心和信义。他自“桃园结义”起,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大哥,就把对大哥的情分交给了皇叔和君主,这种忠心、忠义、忠贞、忠诚是贯穿了关羽一生的。而关羽平日所穿的绿衣服和绿帽子,也都是其结拜兄长刘备送予他的。之后关羽虽然无奈跟随过曹操一段时间,此时曹操也想重新给关羽做套新衣服,但他念及着兄弟之情,果断拒绝了。可以看出关羽身着的绿色衣帽表示了他对刘备的忠诚。你看现在的影视作品中,关羽头顶上都是一顶绿帽。
走在春秋楼景区的楼中殿内,你能感受到关羽忠义情操散发的气场,游历在两后宫、问安亭、水榭,你可以体味到甘夫人、糜夫人当时的不安、忐忑和感激之情,这都为关老爷凝聚了正能量。
登上霸陵桥,你则能体味到关老爷当时的心境,那种衷心、小心和担心。而透过他扬长而去的身影,我们仿佛听到了苍风中赤兔马奋蹄长啸的嘶鸣和云月中青龙偃月刀反射出的岁月光华。读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独对孤灯念金兰,赤兔终携风尘去,宝刀犹带月光寒”,你更会感叹关羽的忠心苍天可鉴。
走进许昌,瞻仰石桥,你会发现,那石板上仍残留着赤兔马的印痕,那石栏杆上仿佛拂过战袍的襟影,而那桥头依然挺立着关羽跃马提刀的雄姿。
读着关帝庙里的那副对联,“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勿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你更会感叹关羽的忠义气节可赞。这和当今那些持“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观念,而拉帮结伙结党营私,不惜卖身投靠,为个人利益而不顾大局,不顾正义,不顾国家利益而出卖灵魂的人该是多莫大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