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闯关东家族的历史记忆(《瓜瓞蕃海》再版目录)

标签:
冰夫情感文化原创历史 |
分类: 散文随笔 |
一个闯关东家族的历史记忆
——胶东大地生命与文化的传承
呼唤精神富有和信仰回归(原序言)
在历史丛林中探索家族传承的走向
上编
朱元璋钦点的顾命大臣陈迪11
永乐大帝朱棣的残忍与宽容——我的靖难家史16
寻找《蓬莱陈氏大忠祠考》23
隆庆皇帝朱载垕一封三代29
万历皇帝朱翊钧亲赐大忠祠门联32
《明太祖实录》的真正撰写者陈迪35
清初六家施润章《谒靖献公祠》诗意解析40
陈鼎与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43
南有戚继光,北有陈其学51
修长城守长城歌吟长城的陈其学55
陈其学归里劝学记59
从月米岁夫说起62
礼部尚书余继登为陈其学撰写墓志铭66
中国最后的状元陈命官71
古牌坊见证陈氏家族的荣耀与辉煌74
乐善好施的和静公陈安80
光绪年间的家族迁徙猜想77
追根溯源84
下编
陈矢藩(刘芝明)与新中国戏剧90
敢为真理唱大风的陈矢藩94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芝明之死
肖军的大炮性格与刘芝明的组织原则99
她酷似电影《革命家庭》里的母亲104
----记陈矢藩(刘芝明)的夫人李淑媛
中国年轻的法律专家陈卫东110
中国水彩画名家陈兰英118
不辱使命的公安局长陈九全
散文家陈立强的金石情缘
陈培九教授讲述大连黄泥川陈氏
蓬莱名医陈久锡
烟台市优秀青年律师陈泰来
“云木装饰”的青年才俊陈明磊
步履铿锵写春秋——五十年代的扶余县长陈志毅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制片主任陈久勇
我的爷爷陈矢(嗣)有
我的父亲陈志乐
打捞鲜活的故乡记忆
我的叔父婶母
贤德善良的姑姑陈淑梅
我的兄弟姐妹
我的夫人我的家
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亲历全国文坛盛会
陈肇生与《大忠祠》
陈枫与《陈迪传》
陈久全与《陈其学传略》
从家族兴衰体察社会文明的嬗变(原后记)
冰夫,本名陈久(九)全。吉林省大安市生人,祖籍山东蓬莱,明建文朝礼部尚书陈迪19世孙,蓬莱大忠祠陈氏后人。1950年11月25日出生于吉林省大安市大赉镇小十字街南的清真寺胡同(现为新明路)。1972年调入白城铁路分局文化宫,开始文学创作。历任松原车务段长、大安北车务段党委书记、白城站党委书记、白城铁路分局办公室主任、分局政法委书记、大安北铁路地区办事处主任兼党工委书记等职。
协文史专员。
2004年参加了“全国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全国300名代表);2006年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铁路系统仅四名代表)。作为大安市民,“蓬莱大忠祠”的陈氏后人光荣地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聆听了国家领导人的报告,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家领导人联欢。
五十多年来,作品曾经在《文艺报》、上海《文学报》、《作家》、安徽《清明》、辽宁《鸭绿江》、广东《中国铁路文学》、山东《时代文学》、陕西《西北文学》、青海《青海湖》、《诗刊》、辽宁《诗潮》、四川《星星诗刊》、河北《诗歌月刊》、《诗选刊》、河南《散文选刊》、《工人日报》、《人民铁道报》、《吉林日报》、上海《新民晚报》、福建《东南早报》、湖南《民族文学》、吉林省政府《调研与决策》等省部级以上报刊发表。
出版《关东雪》、《冲出瓶颈》、《八月诗草》、《流逝的风景》、《在时光深处跳舞》、《瓜瓞藩海》、《冰夫散文选》、、《蓬莱大忠祠》、《听涛集》、《陈其学传略》、《大忠祠轶事》、《杏花红了》、《一代忠烈陈迪》、《汽笛嘹亮》、《苏醒的光阴》等文学专著15部。
曾为《天下书香》杂志专栏作家,《中国铁路优秀文学作品选》责任编辑。中篇小说:“关东雪”入选《中国小说家代表作品集》;散文作品“夜宿桃花潭、向晚的喀什”入选《中国散文大系》;“冰上的节日”入选《中国散文家精品集》、“月亮泡捞蚌”入选《散文选刊获奖作品集》,“火车驶过绿色”入选中国工人出版社散文集《荣光绽放》头题。自2007年起,作品曾连续十三年入选《吉林省文学作品年选》、《吉林文笔》。
主要从事散文写作。一生致力于家族文化、陈氏文化研究。
此书再版前,曾获“第十届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长春市政府君子兰文艺奖”,并被吉林省作家协会、铁道部文联推荐参加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作品曾获“第七届中国铁路文学奖小说唯一一等奖”、“中国铁路文学奖”、“白城文学奖”、“长春文学奖”、“铁流文学奖”和“东北铁路文学奖”等各级各类奖项50多次。名字辞条进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国小说家大辞典》。
《瓜瓞蕃海》是一部曾经荣获吉林省政府第十届“长白山文艺奖”散文奖的作品,并曾被吉林省作家协会,铁道部文联双双推荐参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散文篇目,刊登在“文艺报”上。
闯关东,一般是指清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前期山海关内的老百姓来关外(东北)谋生的历史,其中,以山东、河北的灾民为多。虽然,19世纪初,
本书作者,在大安生活了上百年的陈久全家族,就是那时候来大安(大赉城)谋生的。
陈久全,笔名冰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和家族文化研究。他的研究,为我们拉长了蓬莱、大安市民家族史研究的纵深线,破解了蓬莱、大安市普通居民与中国重要的历史阶段明代历史的不解之缘,为我们打开了蓬莱、大安居民家族文化研究的一扇窗,拓宽了蓬莱、大安文史研究的着力点,为蓬莱、大安市居民家族史研究掀开了新的一页。这对于唤醒蓬莱、大安市民追踪家族历史记忆,寻找城市记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是文化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也是文化的流动。有着深厚文化基因的大安陈氏家族由山东蓬莱闯关东来到大安定居,也把山东文化、中原文化、宗教信仰、家族制度、风俗习惯、伦理观念带到了大安。本书在展示蓬莱大忠祠陈氏家族家史家事、家风祖训、生存记忆的同时,也对封建社会的宗祠文化、诰封文化、宗谱文化、牌坊文化、科举文化、楹联文化、长城文化多有涉猎,以期为文化学者们研究相关文化时参考佐证。
本书还记述陈久全(冰夫)先生坚持家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版了15部文学作品,以及作为普通作家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会议的宝贵经历。
本书实为2010年北京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家族文化散文集《瓜瓞蕃海》的再版,但因时间过去较长,里面的内容有的过于陈旧,有的不同意再版,有的需要增删,有的要重新加入,故再叫《瓜瓞蕃海》似不妥,现更名为《一个闯关东家族的历史记忆》,里面更换了15篇文章。敬请没有收入文章的原作者谅解。
2022年9月6日于长春
这又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影像、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家族的文化。
当那发黄的纸页从渤海南端的胶东,漂洋过海,落到昔日北大荒的腹地长春,把那些曾经激烈的往事、曾经神秘的往事、曾经悲怆的往事,那些明朝遗落的人和事一一展现在我面前时,我惶惑了、我悲愤了、我震惊了!
一滴滴鲜血刺痛了我的神经,一股股激昂之气、奋进之气充盈了我的胸膛。昨天的岁月开始讲诉起一个家族的沉浮,平静地诉说起一段段光焰起伏、阴晴不定、悲壮传奇、或明或暗的往事。一下子,五百年前、三百年前、一百年前以及今日的人物一个个挺立起来,告诉我什么是正义正气正直,什么是忠义诚信贤德,什么是一诺千金、乐善好施,什么是大仁大爱、孤忠劲节,从而成为历史别样的风景。这是生命的礼赞,这是文化的礼赞!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华文化的精髓吗?
由此,我知道了我的家族从那“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的安徽宣城迁徙到南京,又从长江南岸“虎踞龙盘”的南京迁徙到黄渤海之滨胶东的蓬莱,再由海滨城市蓬莱迁徙到北大荒腹地吉林将军属地的伯都纳(今日的松原市宁江区),又由伯都纳迁徙到吉林省西部那个曾经“棒打狍子瓢舀鱼”的嫩江岸畔大赉台地上的港城大安的历史缘由。
现在,我们迁徙到伯都纳这一支的胶东陈氏已大多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定居了,长春已经成了我们新的家园。而在北京、港台、全国乃至海外的胶东蓬莱大忠祠陈氏的后裔也已经在各地构建起自己新的家园。
这又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吧。
松嫩平原上的玉米、大豆、高粱无怨无悔地轮回着季节,昔日蒙古王爷故地上的牛群羊群依然姿态悠闲,嫩江松花江伊通河喧闹地冲刷着时间,宽厚地容纳着雨雪风霜,刷刷地翻动着时间的日历,杏花桃花丁香花寂寞的枯荣,静悄悄的给人们增添着色彩和情趣。今夜大雪纷飞,遮盖着幸福与龌龊,金钱与罪恶。城市的夜晚也还是那样的平静,而我却情潮翻卷,思绪万千。
蓬莱大忠祠,这个胶东大地上昔日辉煌的祠堂,蕴藏着家族文化、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的祠堂,今日已浑然不在。但许多人、许多往事却重重地压上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追寻它、回忆它、展现它还有没有意义呐?我把握不定。可不回忆,不追寻,不展现,又心有不甘。先祖们的影子时刻跟随着你,叫你夜不能寐,寝食不安。
躲是躲不掉的。
于是,我在历史的丛林中迈动起脚步,去探求胶东大地、蓬莱大忠祠陈氏生命与文化传承的走向,一步一步的去寻找先祖的踪迹,一篇一篇翻动起陈旧的书页,用饥渴的眼神去搜寻600年以来的光影,终于听到了历史的心音。
我听到了渤海的诉说、画河的诉说,我听到了长江的诉说、黄河的诉说、金水河的诉说、长城的诉说、嘉峪关的诉说,我听到了宛溪的诉说、秦淮河的诉说、松花江的诉说、嫩江的诉说、辽河的诉说、伊通河的诉说。那是一种智慧的诉说,平静得像轻轻翻动书页。
近水者智,这些近水的人们曾经是一个个睿智的家族影像,是一个个面容沧桑的智者,一尊尊精神高昂的雕像。
虽然时间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变成了过去,变成了回忆,变成了冰冷的纸页,可透过挂满霜花的窗棂,我依然能看清他们的表情、听到他们的呼吸、体味到他们的心境,我甚至嗅到了他们呼吸的味道和纸上流传下来的“忠义传家、诚信为本、贤德善良、一诺千金”的
家风祖训。
我的面前出现了一条甬道,通向历史深处的甬道,一条超越时空的时光隧道。也许,这就是命运之路,我的使命之路,我的责任之路。我触碰了一下霜花,那切肤的冰冷是直抵心头和骨髓的,像是触到了先祖们的皮肤和心灵。
今天,那些故去的人,一律化做了泥土。他们的筋骨芳香了玉米和高粱,芳香了土地和鲜花,芳香了昨天和历史,这是先祖们生命的馨香。
嫩江的水还在流淌,松花江的水还在流淌,伊通河的水还在流淌,我站在江河之滨眺望北京、眺望南京、眺望渤海、眺望长城、眺望黄河、眺望长江,在长久的眺望中,我接通了历史的目光,听到了先人的诩语,看到了久违的家族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