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自清美轮美奂的文字间徜徉
(北京现代文学馆朱自清先生塑像)
(扬州朱自清故居康有为手书)

(朱自清故居的堂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说不上什么时候,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读了朱自清的《匆匆》,就再也放不下朱自清了,于是,便买了他的书来读。这一读,便读了诸如《背影》、《春》、《冬天》、《歌声》、《女人》、《温州的踪迹》、《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许多名篇。
其实,我最早接触朱自清的散文并不是《匆匆》,而是那篇《荷塘月色》。大概是在中学的课本里。那贴切的比喻,自然的联想,形象的描写出神入化,臻于完美。真真是把一潭死水写活了,把月光、荷花写神了。我至今还能背下几句:“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荷花“有袅娜的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灯光“没精打采的,象渴睡人的眼。”“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曼陀铃上奏着的名曲。”瞧,静谧的夜色,平静的池塘,波光荷影中居然有着和谐的旋律和美妙的声音,你说神也不神。
一篇短短的散文,先生还能联想到江南女子的采莲风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里“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句。不由得你不佩服大师的联想能力。
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我听说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院子里有老一代文学大师们的塑像,还有朱自清的,便想去拜谒一下。正好,大会安排了车子,我们便来到了位于北京城东北的中国现代文学馆。
院子里静悄悄地,今天不开馆,只有我们二十几个代表来参观。现代文学馆的一位负责人说,大家可以仔细看,还可以和大师们合影,我们便四散到院子里去了。
冬日的阳光暖暖的照着,大师们立在院子里倒也不觉寒冷。看到鲁迅、茅盾、巴金、艾青、冰心、赵树理了。赵树理的身后,小琴坐在毛驴儿上。我凑上前去,想和她唠点什么,可她羞涩地低着头不理我,还想着小二黑呐吧。郭老在那里振臂高呼,我也上前跟着振臂了一下,以视为后辈人对先学的呼应吧。叶圣陶、曹禺、老舍几位大师或坐或站,似在想着什么,亦或是说着什么,争论着什么。我坐在他们中间竖起耳朵,真想取回点写戏作文的真经呵。
在路旁的一块草坪上,朱自清先生背对马路静静的坐在那里,穿着人们熟悉的二、三十年代的长袍,带副宽边眼镜。他谁也不看,象在想着什么。想着《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想着《温州的踪迹》?想着父亲的《背影》?还是想着自己的一群《儿女》?我能感觉到他思绪的驰骋和情潮的翻卷。一件父亲送橘子的干巴巴的小事,被他演绎成那么生动感人的《背影》,现在,他又在构思什么精美的文章呐?亦或是还沉醉在光影摇动的《荷塘月色》里吧。
朱自清先生1898年生于江苏的东海,六岁随父亲到扬州,一住就是13年,直到他18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才离开扬州。后来又在扬州完婚。所以当有人说他是浙江绍兴人时,他便自己辩解说,我是江苏扬州人,浙江绍兴只能算是我的祖籍,并写有《我是扬州人》的文章。那文章里说,我结婚时祖父已死了好几年了,结婚后一年祖母也死了。他们二老都葬在扬州,于是我家有祖茔在扬州了。后来,亡妻也葬在那里。父母故去也葬在那祖茔里。现在,亡妻生的六个孩子都自称为扬州人,我比他们更算是在扬州长成的,天然更该算是扬州人了。我家和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
于是,我又想起那年去扬州和朋友一起拜谒朱自清先生故居的事来。
朱自清先生的故居在扬州共有六处,现在已基本毁损废圻,只有安乐巷27号仍保持完好。我们去那天迷濛细雨翩然而至,整个扬州城都笼在阴郁的烟雨之中。巷子窄而狭长,仅比水乡的一些窄巷宽少许。门脸也不大,静静的立在那里。我们让黄包车停在巷口,打着雨伞虔诚的步行来到故居。
这是一所典型的扬州四合院(又称三合院)。步入大门,左有柴房,右有厨灶,还有一口大缸,想必是腌制青菜所用,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原物。正房里有副“开张天高马,奇逸人中龙”的联,传是康有为先生所书。天井往北有个小门直通两间小屋,朱自清先生在北京大学预科学习放假回来时多居于此。
夫人去世后,经叶公超先生介绍,先生和女弟子陈竹隐在上海结婚,旅欧归来也住在这里。这所他曾居住过16年的古宅承载了先生太多的欢乐和悲哀。
陈竹隐,比朱自清小5岁,出生在成都一个贫寒之家,且早早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深知人情冷暖,却努力上进,聪颖好学。她从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只身前往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读书。她学国画、学昆曲,两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加之性格开朗,在朱自清面前既有少女的羞涩,又有些顽痴,两个人很快坠入爱河。他们相约一起吃饭、看电影,开始了频繁的约会,也开始了书信来往。细细研读那些爱情书简,不难发现他们的爱情心路。第一封信里,朱自清称陈竹隐为“竹隐女士”,落款为“朱自清”。第二封信里,已经改称她为“竹隐弟”,落款成了“自清”。第五封信里,先前的“竹隐弟”已变为更亲切的“隐弟”,“自清”只余一个“清”字。再以后,他在给她的信里,称呼不断变来变去,文字多姿多彩,一往情深:隐,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亲爱的宝妹,我生平没有尝过这种滋味,很害怕真的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渐渐地,他们的爱情也由最初月下朦胧娇羞的荷花慢慢绽放在朗朗的晴空下了。
朱自清的前妻育有六个子女,一下子就要成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副担子,陈竹隐能否挑得动?她犹豫了。那年寒假,陈竹隐开始刻意地躲他,却躲不开牵挂与相思。等她再次捧读他的信,听他在信上倾诉他的思念之苦,说他的胃又开始疼痛。她的心也轻轻地痛了。再不管那么多身前身后的事了,她如一只勇敢的飞蛾,扑向那团燃得正烈的爱情火。她接受了他,也接受了他6个年幼的孩子。这是何等的真情,这是何等的爱恋?1932年,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杏花村酒楼举行婚礼。那时,他们刚好相识两周年。
此后,他们的生活就是另一幅画卷。婚后的陈竹隐家里人口多,单凭朱自清教书著书的收入来维系,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陈竹隐从来没有埋怨过,为了凑足给孩子请家庭教师的钱,她甚至悄悄跑到医院去卖血。
抗战爆发后,朱自清带着家人随校南迁到昆明,日子更加窘迫,常常三餐不济。为了减轻朱自清的负担,让他安心工作,柔弱的陈竹隐毅然带着孩子们回到自己的老家成都,她一个人挑起了那个家的重担。从此,一个在成都,一个在昆明,相距遥遥,隔开的只是他们的人。乱世里,两颗相依相恋的心却从未有一日放下对彼此的思念与牵挂。每逢假期,朱自清都要穿越千山万水回成都探亲,因为家里有爱他和他爱的妻儿。
从相恋到结婚,从结婚到朱自清病逝,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一起相守的时光不过短短的十几年。十几年的短暂岁月,他眼里再无其他的风景,她心里装着的全是他。他们的爱,一如散文大师笔下清丽深情的文字,清新芬芳如月下淡淡的荷风,纯净得不掺任何杂质,绵邈深情如那汪清碧的深深潭水,让人羡慕慨叹。如今,斯人已逝,重读昨天的信简,那份爱,却依旧能轻轻拨动世间红尘男女的心弦。
1948年6月18日,他拒绝在美国援助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一个多月后,他因胃溃疡穿孔住进了医院,想不到手术后引起并发症,一代文学大师就那样匆匆而去。那真是匆匆,太匆匆了!那一年,他刚刚50岁,她才45岁。他去世后,她收拾起悲伤,带着他们的9个子女孤独地走过完了42年,把他们一一培养成人。42年后,她才安详的离去。
这是刻骨铭心的恋情与生活。这是一个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女人。
我在门口有“朱自清故居”的扁额前留了影,留下一段思念,留下几缕惋惜,留下几分敬意,还买了一把折扇作为纪念,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雨仍在下,正如朱先生的散文对春雨的描绘那样“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撑开伞,伞里伞外便都是朱先生的扬州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观察细腻、情感真挚,不论是写景还是写人、叙事还是状物,都有动人的情致和无穷的韵味。如你亲眼所睹,亲耳所闻。他的语言明净洗练、秀丽多姿,且美得自然、美得醇厚、美得质朴,处处透着诗情画意。叙事中又夹着警辟的议论,总能叫你从文中不知不觉的受到启迪。如他那回听歌的经历,那次坐船的经历,你能说他仅仅在记述听歌和坐船吗?
朱自清先生已被誉为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了。这于他是当之无愧的。
走出现代文学馆,心中仍很不平静,就觉得文学的春天在心头涌动。突然又忆起朱自清先生的《春》来,至今我还能背诵如昔。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瞧,多么生动的描绘,那真是个活灵活现、美仑美奂的春天,让人生出缕缕希望、无数憧憬的春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