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的句读

(2012-07-04 16:50:26)
标签:

杂谈

关于《论语》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一句的疏解

石衡潭 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里仁》46

《皇疏》的解释是:尚,犹加胜也。言若好仁者,则为德之上无复德可加胜此也。言既能恶于不仁而身不与亲狎,则不仁者不得以非理不仁之事加陵仁者之身也。

《论语集注》基本上承袭了这种看法,只是在对不仁者的理解上略有差别: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皇疏》中,不仁者兼指人与事,《论语集注》则主要指事。我认为指事是正确。这对于理解整个句子还是很重要的。还有一个难解之点就是好仁者恶不仁者到底是一种人还是两种人?两种理解都可以,但我认为最好是理解为一种人,理解为一种人的两个方面。

因此,我觉得对这句话应该这样来理解:孔子说他没有见过喜欢仁而同时又憎恶不仁的人

就喜欢仁这一方面来说,就是在这种人心目中,没有什么比仁更好了;就憎恶不仁这方面来说,这种人不让不仁靠近自己,沾染自己。

这里的不仁者最好理解为事而不宜为理解人。若理解为人,就成了好仁者憎恶不仁者了。这显然与孔子的思想是不符的。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44苏辙《论语拾遗》:能好能恶,犹有恶也。无所不爱,则无所恶矣。故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诚心诚意立志行仁,那么,他就不会憎恶别人了。这样一来,似乎又与上面一句相矛盾了。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43

《群经平议》作了这样的解释:贾子《道术篇》曰:心兼爱人谓之仁。然则仁主于爱,古之通论。使其中有恶人之一念,即不得谓之志于仁矣。此与上章或一时之语,或非一时语而记者牵连记之。这解决了记载的问题,但没有解决理论上的问题。《论语训》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上言仁者能恶,嫌仁者当用恶以绝不仁,故此明其无恶。仁者爱人,虽所屏弃放流,皆欲其自新,务于安全,不独仁人无恶,但有志于仁者皆无憎恶。我想所谓的憎恶人与不憎恶人,是有不同层次的。仁者即使一时憎恶不仁之人,但最终还是希望他能够悔改。所以,从根本上说,真正的仁者是对事不对人,他憎恶的是不仁之事而不是不仁之人

当然,他更不会受到不仁的传染,以不仁还不仁。《论语》中记载的这样一则孔子事迹也说明他能够善待不仁者而不受其影响: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阳货》177)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佛肸是范中行的家臣,赵简子挟晋侯之命而攻打范中行,佛肸率兵起来阻止,这对于晋侯来说是反叛行为。佛肸召孔子去,孔子也有去的意思。子路却不高兴了,他说:老师以前不是告诫我们,亲自干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参与的。现在,佛肸凭借中牟来反叛,您却要去,这又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不错,我是说过这话。但是,你要知道,真正坚实的东西,是磨而不损的;真正洁白的东西,是染而不黑的。我难道只是墙上挂的一只大葫芦,只能让人看看而不能果人之腹吗?孔子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他也是很想有所作为。《阳货》篇中还记载另一件相类似的事: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175)公山弗扰占据费邑背叛了季氏,召孔子去,孔子也想去,又是子路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也就罢了,何必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回答说:那召唤我的,难道是白白召唤吗?如果真的用我,我就把那里造就成为一个东周。孔子的想法,多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觉得现实政治没有绝对的对错,而人都是可以改造的,当然,他最后还是没有去,大概也是觉得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总之,从孔子的一贯言行来看,他对人(无论其仁与不仁)始终还是存有一颗温润的宽容之心。这就很接近于奥古斯丁所说的完美的恨”——“恨罪而爱罪人了。

 

里仁第六章首句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标点法的问题

(2012-06-30 15:09:30)

 

2012-06-20 14:04:14 来自: wodawei

昨天讲到里仁第六章(4.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有会友指出第一句标点的另一种点法: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意思大约是我从未见过好仁的人厌恶不仁之人

但是这样会有问题。先来看《论语中》其他的未见句:

我未见力不足者。(4.6

吾未见刚者。(5.11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5.27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9.18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9.21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15.35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16.11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除非不见的对象是个简单的成分,比如力不足者(4.6)、刚者(5.11,一般这样的句子都要以结尾,表示叙说的语气。其止9.21)字数少但结构复杂,由动作发出者和动作组成的结构,比单纯的事物复杂。有时候即使是简单成分,也加,但是有别的原因,这里不展开。总的来说,如果是复杂结构,就要加,否则句子语气上多少会有不完整之感。此其一[l1] 

后句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显然好仁者恶不仁者并列。而首句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中,好仁者指称对象,恶不仁者陈述事情,两者决不对等并列。从行文上来讲,这是非同寻常的。此其二。[l2]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中,好仁者不仁者都是指人。来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第一个不仁者承接上文,必须理解为人;但是第二个不仁者如果理解为人,解释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就会有困难。此其三[l3] 

以上是文句上的问题。义理也有问题。起码与上面4.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有矛盾。4[l4] .3说明仁者不但恶人,而且唯有仁者才有能力厌恶该厌恶的人。那么显然,仁者厌恶的人一定包括不仁者。好仁者应该是立志成为仁者的人,这样的人厌恶不仁者,再正常不过了,孔子怎么会说自己没见过呢?如果要说两个恶人是各有所指,那么,既然《论语》不是佛经,行文上一定会加以区别,不会从文意上直接相互矛盾。至少《论语》上别处没有见过这样的文意直接矛盾的情形吧。此其四。

依上面四者,应可判定,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的标点法难以成立。

·    2012-06-20 15:39:42 wodawei

读了衡潭兄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0a234010149os.html,知道衡潭兄的理解是:

孔子说他没有见过喜欢仁而同时又憎恶不仁的人。就喜欢仁这一方面来说,就是在这种人心目中,没有什么比仁更好了;就憎恶不仁这方面来说,这种人不让不仁靠近自己,沾染自己。

那么,他对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的理解是: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喜欢仁的人憎恶不仁,这样的人我从没见过。我原来的理解不准确。

分析一下:

第一句中的好仁者是动作发出者,必须是人。

第二句中的第二个好仁者他理解为就喜欢仁这一方面来说,就不是指人,指的是事情了。如果还是理解为人,那么就与后面就憎恶不仁这方面来说无法对等。

我的经验,在同一段话中,同一个成分,做这样不同的理解,是不太可能的。

传统的理解中,好仁者恶不仁者都是人,不仁者可以解释为事物,内部是统一的。

此外,如果要做衡潭兄这样的解释,会觉得其为仁矣在这里很别扭,因为他讲的是同一种人,而前面说的好仁者,无以尚之,讲的就是为仁之事,怎么到了后面,说恶不仁者这一方面的时候,才来说其为仁矣?我的印象中,那个时代的古汉语中,将前一句主语(好仁者)和谓语(恶不仁)分别提取,用字短语来分别论述的,似乎没见过这样的例子。如果非要这么说,似乎勉强可以说成: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其好仁,无以尚之;其恶不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其为仁矣还是怎么都摆不进去。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回应 删除 举报广告

·    2012-06-21 09:58:21 相忘于江湖

王老师的分析很有道理。引发我一点思考,读书会上,我曾认为好仁者与恶不仁者可能指两种境界,或者两个层次。现在看来将其理解为平等的两个方面比较合适。将其理解为两个境界恐怕是佛教或者理学的思维,就孔子本人而言,可能还是比较平实的论述。好仁者与恶不仁者是应该同时具备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应该是无分别心、平等一如(这是佛教的观念)的,而是爱憎分明的。这样才会与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不矛盾。

 

2012-06-21 12:16:36 wodawei

我也认为这比较符合原儒入世有为的精神气质。勇于任事的人往往是恩怨分明的[l5] 

仁者好仁者

2012-06-23 10:20:01 来自: 适铎

八佾篇多讲礼,里仁篇前半部分多讲仁。几天来纠结于仁者好仁者恶不仁者间的关系,孔子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即使是没有力不足者,老夫子也未见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的人。可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一均为做人难达之境。可对于仁者,按孔子的说法,虽不普遍,但却不难达成,比如他曾说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第六)、君主去仁,恶乎成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何以有此难易之别。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好仁者恶不仁者句中的上, 非一时之实践,而为一以贯之之努力,是为持续、连绵的过程仁者虽不违仁,但亦不必时时、事事去寻求仁、去憎恶不仁,他只需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仁德便可,而好仁者恶不仁者有刻意为之的意涵。举个不恰当的比喻,一个人很容易被人称为好人,但一个人整天想着怎么去做好事,怎么去和坏人坏事做斗争,却不平常,那是雷锋,如果现在还有这样的人,那是活雷锋。整天想着做好事、斗坏人尚且困难,更何况意境更高的好仁恶不仁,而且弄不好,变为知和而和一样的知仁好仁,亦不可行也。


一下是我对大维兄大作相关部分的批注: 

[l1]我认为,造成这个句子的不完整的原因是原文省略了句子成分。原文译为现代文应为:我没有见到过好仁的人厌恶不仁(的人)这种事情。

 [l2]这里同样可以用句子成分的省略来解释。“好仁者,无以尚之”可译为“好仁的人,(他修仁行仁的境界追求)是至高无上的”,而“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则可译为“厌恶不仁的人这种事情,(如果也可以算作一种修仁行仁的行为话),它修仁行仁的境界,(也仅仅是)不让(他所认为的)不仁的言行沾染自身,(远远没有达到“好仁者,无以尚之”的境界追求”。)

 [l3]从前,“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当中的“恶不仁者”,应理解为“恶不仁……者”,省略的成分是“的人”,而省略号后面的“者”字,则应理解为“这种事情”。

 [l4]拙文已经指出不矛盾。

 [l5]“是非分明”不同于“恩怨分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