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疯子阿一
疯子阿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17
  • 关注人气: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氏语录——死循环与马太效应

(2008-07-20 02:29:30)
标签:

马太效应

死循环

知识

趣闻

文化

杂谈

分类: 我的试验田

死循环不止发生在程序上,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死循环,有时让人啼笑皆非

不知道这是不是也算一种悖论

如果程序员遇到死循环就象平时遇到说罗圈话的,永远没头没尾

 

最经典的

从前有只鸡 生了个蛋 于是蛋孵出了鸡 然后……

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和老和尚,老和尚在和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说的是...

 

最哲学的

快乐的生活就是生活的快乐

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

 

最白痴的

早晨醒来开始想我该做什么,中午吃饭是在想我该作什么了,晚上了,我在想,我什么也没做,看来只能放在明天了……

 

最现实的

一个男孩一心想找个漂亮姑娘做媳妇,于是他努力工作,后来却找了一个长得很平凡但很爱他的女孩,为了能有个舒适的环境,他们努力工作,向银行贷款买了房子,于是他们成家,几年以后他们的漂亮宝宝诞生了,为了让孩子能有个好的成长环境,他们努力偿还银行贷款,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仍然努力工作,努力偿还银行贷款,他们的孩子终于考上了大学,于是一心想找个漂亮姑娘做媳妇,于是他努力学习,毕业后他努力工作……

越多干活越被老板剥削 越被剥削越要多干点挣钱

最近买股票越买越赔 越赔还得越买

 

 

最离奇的

她被赶出了孤儿院,祸不单行,在一次检查中发现她是一个两性人,医院把她变成了一个男人,从此他开始了流浪的生活,1920他在一个酒吧里遇到了一个酒保,并向一个酒保叙述了这一切,酒保告诉流浪汉他是一个跨越时空组织的成员,他可以帮助他回到以前,但是他要加入这个组织,流浪汉同意了.

是他们回到了1900年,再那里,流浪汉爱上了一个孤儿院的少女,并且有了一个女儿,流浪汉报走了女儿,并且把她放在了1880年的孤儿院门口.

做完了这一切,流浪汉加入了这个组织,后来他接到一个任务,到1920年的一个酒吧,去接收一个流浪汉.

 

 

 

最恶搞的

魏延
我就羡慕黄忠,箭射的就是准,我要有他一半的箭法,曹操丢得就不仅仅是两颗门牙
了。
黄忠
我就羡慕夏侯惇,我不小心肩窝挨了一箭就不行了,人家眼睛上挨都没匝地。

夏侯惇
我就羡慕关羽,我中箭是中眼珠,一下子就变残疾人了,治都治不好,他每次都被射中
手臂,养几天就好了。

关羽
我就羡慕赵云,一辈子一根箭都没中过,弓箭手看见他都不敢射箭。(曹丞相有令:不
许放箭)

赵云
我就羡慕张飞,人家才是刘备的真正嫡系。

张飞
我就羡慕诸葛亮,我都在前面拼死拼活,他给我一个锦囊,就到后面享福去了。

诸葛亮
我就羡慕周瑜,老婆就是漂亮,不像我老婆......

周瑜
我就羡慕司马懿,能把诸葛亮整的一点辙都没有,最后把诸葛亮给整死了,不像我被诸
葛亮整死......

司马懿
我就羡慕郭嘉,曹操就是听他的话,就是重用他。就是不听我的,不重用我,还让我去
养马。

郭嘉
我就羡慕徐庶,我成天想计策出主意,累都累死了,人家徐庶多好,终身不献一计,光
吃饭不干活,真舒服。

徐庶
我就羡慕杨修,就是敢明着和曹操作对,吃曹操的点心;找曹操的毛病;揭发曹操的罪
恶,我只敢偷偷的阴曹操一下。

杨修
我就羡慕弥衡,他成天骂人,丞相也不敢把他怎样,我只说了句:“鸡肋......”就被
丞相砍了。

弥衡
我就羡慕许褚,大家都是当众裸体,我被骂为不讲文明耍流氓,他被赞为勇猛虎痴是英
雄。

许褚
我就羡慕典韦,不管我怎么努力,曹丞相老是叨念他,还有他的名字总排在我前面。

典韦
我就羡慕曹操,他可以在帐篷里面和女人鬼混,我还要在外面给他站岗放哨。

曹操
我就羡慕刘备,关羽、赵云多好的大将啊!怎么就跟了他了呢?

刘备
我就羡慕孙权,老爸、老哥给他留了大笔的遗产,家里有地有钱还有人,那像我白手起
家,家里穷的什么也没有。

孙权
我就羡慕曹操,兵就是多,动不动就是雄兵百万,烧了他83万,家里还有几十万备用,
那像我打仗只能几万几万的往出带。

曹操
我就羡慕刘备,关羽、赵云多好的大将啊!怎么就跟了他了呢?

刘备
我就羡慕孙权,老爸、老哥给他留了大笔的遗产......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马太效应来源
        马太效应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由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和合本译文)∶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马太效应的现象∶
  使用《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马太效应扩展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首次用“马太效应”来描述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 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以经济领域为例,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  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常常会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资源会廉价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制度又通常不如发达地区合理,于是循环往复,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  而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马太效应”。在股市楼市狂潮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于是,不加以调节,普通大众的金钱,就会通过这种形态聚集到少数人群手中,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另外,由于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乏发展机遇,这也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  对政府而言,如何在经济发展中避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马太效应,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课题。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

教育中的马太效果主要可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看:

    其一,越是教授、专家,得到的科研经费多,社会兼职越多,各种名目的评奖似乎就是为他们设立的。现在,在科研领域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科研经费的使用基本被垄断,从立项、评选、经费分配基本由少数专家控制。尽管某些项目从立题到完成与一些专家没任何关系,但是,无论立项书还是最终成果也必须将某些知名专家的大名冠与首位。这样一来,一般学者的劳动果实都成了专家的“成果”,使少数专家成了科研寡头。据说,某市级教育科研项目基本都是几位知名评委瓜分。

    其二,过度投资建设名校。众所周知,国家对于教育的总投入是个定值,故对某些学校的投入过多必然造成对另外一些学校的投入不足。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些因投入充分而硬件和软件占绝对优势的学校想不成为名校恐怕都很困难;而那些投入不足的学校,则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陷入了发展的“瓶颈”。这种因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而造成的名校与薄弱校的格局一旦形成,必将不断地被放大,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即“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于是,资金、师资、生源严重地向名校倾斜,而薄弱校却出现了人、财、物的全面危机。另一方面,就读名校也成了一种身份符号,满足了那些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分层,以确定自身的价值与优越感的需要,加速了名校与薄弱校的两极分化。“马太效应”的出现实质是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平等的教育权的掠夺,必将加速社会财富与权力的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最终会引起社会的振荡;它造成了局部的繁荣,却扼杀了作为整体的教育的生命,就像癌细胞的过度繁殖必将危及到作为整体的人的生命,而人生命的丧失却又使癌细胞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最后也必与个体的生命一起消失,连局部的繁荣都将不可得。城市贵族子弟,自小得到的国家教育经费就多,国家将有限的教育经费基本投资在城市里,高考得到特殊照顾的还是他们,相反,农村的孩子,尤其贫困地区的孩子,不仅在培养经费上严重受到歧视,在升学、就职等更遭不公平待遇。

    其三,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给予不平等的待遇。按照在教育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师生间的感情冷漠,甚至带有某种敌意,学生间的关系也不和谐,越是老师喜欢的学生,同学就越不喜欢,在班里受到冷落。本来学生关系很好的学生,只因为老师表扬的多了,就使这些学生遭到同学的冷待。这与老师了解情况的片面和评价标准不正确有关。


反马太效应的方法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消极的。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更是经常表扬,回到家中也倍受宠爱,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带给他的也不都是欢乐。学生们给他的是这样的"优待",风言风语声声:"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都是他的。""老师就夸他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能不强吗?他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他。""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等等。这类事情在学校并不鲜见,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对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这样说:要偏爱差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马太效应"是有其心理危害的,它会在教育中形成自傲和自卑的对立。对好学生过分偏爱的教师,其所带的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一部分人自负自傲,孤芳自赏,而另一部分人缺乏自尊,或自尊心受损,自暴自弃,上进心减弱。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使得少数学生成为精神"贵族",多数学生成了受冷落的"被弃者",我们应该防止这一教育的负作用,用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反"马太效应"要求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责任者,承担起在量和质两方面为公民提供平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在基本实现“普九”之后,则应把重点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质量相差不大的义务教育上。为此,就必须使义务教育的学校均衡发展,不能再厚此薄彼,人为加大他们间的差距。

   反"马太效应"要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应该从鼓励所有受教育者,调动和促使所有学生不断积极进取设立相应的奖项,如既要有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奖项,同时也应该设立年度进步奖等,为后进生并具有更广阔跃进空间的学生创造条件,这是由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用来培养人、教育人、改造人的,学校的教育经费很大程度是按照学生人数平均分配的,为此经费的使用也应该面对全体学生。

   反"马太效应"要求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对好的学生过于"偏心眼",相反,要更多地照顾后进学生,给他们以帮助和温暖。在教育管理上,要追求"大面积丰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怀,要知道,尖子学生的成长,是以学生的总体水平为基础的。

     如果我们透过表层进而研究内在的东西,请试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喜欢一个学生(特别是班主任),他就会得到很多的好处?基本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老师有权力(在某些方面可能是独占),是支配者,学生没有权力,是被支配者。二是评价的标准单一,老师(甚至只是某一个老师)的意见就是标准。但是要知道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只是按照一个标准来判断,难免不全面、不准确、不公正,而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偏好,这样的话难免造成偏爱了。三是老师能力不足,功利心强,试想一下,老师为什么总是偏爱少数几个学生,这不能不说是刻意而为,这是因为功利心,进而反应出来的问题是能力不足,因为他不可能把全班所有的学生或者一部分学生都变成最好,他必然要挑自己偏爱的学生。

解决的根本方法在于什么呢?一是建立多种评价机制,不搞单一标准。二是民主互动评价,不光老师有权,学生也要有权评价同学和老师。“三是安排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问题,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一项很有专业性的工作,不是谁都能干好的。”

     总之,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照顾每个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自尊心,给每个学生以师爱,要树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教育观念,摆脱"马太效应"的误区,以反"马太效应"的正确教育观,解决学生的交往冷漠的心理。

 

股市马太效应


  股票价格水平的升降与股市的增量资金数额(新入市或出市资金)和存量资金的周转速度成正相关关系,与股市的增量股票数额(新上市或离市股票)和存量股票的周转速度成负相关关系。市场资金的增加和周转速度的加快表现为需求的扩张,市场股票的增加和周转速度的加快表现为供给的扩张。

  同普通商品市场一样,在同一价格变动的调节下,股票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呈逆向或不对称性变动。同普通商品市场相反,股票市场的价格机制对需求和供给都具有一种正反馈性的激励功能。这种价格正反馈机制总是强化着供给与需求的逆向变动趋势,从而拉大或维持着供求不平衡关系。因此,在股票市场上,价格的上升会推动价格的上升;相反,价格的下跌则会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下跌。换言之,股票市场的内在机制以一种特殊的马太效应方式表现出来,它直接导致了股票价格背离基本价值而大升深跌、暴升暴跌。

  由于马太效应及股价的超常涨跌是股票市场内在运作规则的结果,因而它也就成为股票市场的必然的、常规性的运作形式。股票市场必然有投机、必然超常动荡,因而股票市场永远是一个可以博取差价的场所。

  股市在经历了一轮或强或弱的马太式不平衡循环后,可能会进入另一个反向马太循环过程,也可能进入暂时平衡状态。使一轮马太循环中止的原因,如果是价格升涨的中止,通常是因为后续资金量枯竭、高价位所形成的高市场风险、突发利空消息刺激和累积获利筹码过多等等;如果是价格下跌的中止,则多是因为价位进入投资价值区域、突发利多消息刺激、累积套牢筹码过多过深等等。

 

科学领域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它的原创者是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1968年,莫顿提出“马太效应”这个术语。

    “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他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他阐述这一观点时引用了《圣经》在“马太福音”第25章中的两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科学领域的马太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①把过去的成绩累计起来,形成一种优势,并影响以后的评价。

    ②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经常可见的科学家的工作。因此,容易引证的人被更多人引证,不容易引证得更不容易引证。

    ③当一个人的杰出成绩得到承认后,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

    ④承认和奖励的分配有利于那些名牌机构的科学家,而那些在声望较低、处于边缘地区的机构里的科学家则很难得到适当的承认。

    ⑤新的科学家需要逐步进入权威和名流集团之中,然后被承认。

    ⑥科学界分层结构中流动是单向的,科学家只有升迁不可降格。

    马太效应在很多情况下对科学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使得很多具有才华的科学家被压制、埋没。当科学家体会到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压抑,他们或者忍受痛苦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种行为为社会所鼓励和赞扬;或者会失去对这些目标的兴趣,不再从事科学事业;或者失去通过合法途径达到成功目标的兴趣,转而产生用越轨的方法去获取成功的动机。如果科学组织对科学家的越轨冲动和诱惑未能加以充分的内在控制或外在控制,越轨行为就会产生。

 

 马太效应寓言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
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时,即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