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创意”说再见吧!

(2008-07-05 22:11:48)
标签:

广告

创意

理论

分析

杂谈

文化

分类: 我那点事儿

“为嗜好玩弄玄虚的广告人,“创意”是他们最引以为自豪的词,经常挂在嘴边。就像现在市面上不管是哼歌的、写词儿的、演电视剧的、变魔术的、修禅的、说相声的、画广告牌儿的、到处讲课白话管理的……都管自己吃饭的本事叫“艺术”一样,我不理解。”——这是魏来在他的“再见吧创意”中的开头语,说的很有道理,本来吃饭的本事,何必非要上纲上线说是艺术。

 

什么都往文化上靠,这所谓的文化就不值钱了。

 

关于“创意”的一个经典的诠释,我认为当属“旧元素,新组合”这六个字。

 

我最喜欢打的比方就是用音乐和做饭,都有基本元素,都有不同配比,而最终得到的产品则完全不同。音乐和厨艺的自由创作不在我说的范畴,如果从商业角度出发,做饭和音乐是要符合消费群口味的,这就是广告创意的基本出发点。创意不是无根之水,其调性和方法取决于你想跟谁说,什么时候说,在哪儿说,说什么,怎么说,具体说哪一个(就是广告中的五个W一个H的原理 Who When Where What How + Which)。

 

这个“六字真言”也是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杨(James Webb Young)在六十年代提出的。有一点非常明确——创意不是发明创造,创造是无中生有,而创意是将一些司空见惯的元素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给消费者,从而令消费者和品牌之间建立某种关系。

有的时候,很多人会把广告创意与广告讯息混淆在一起,其实,创意指的是我们传达广告讯息的方式,清楚的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会避免为了创意而创意,这种现象在目前的广告界十分常见。

ROI与SSS

说实话,我不相信创意真的有一个标准可以衡量,但是,一个好的创意至少符合以下六个英文字母:ROI与SSS。其中,ROI理论是60年代美国DDB广告公司的创意指南,沿用至今,堪称经典。

R就是Relevance,意为关联性;O为Originality,原创性;I为Impact,震撼性或者是冲击力。

一个好的创意首先要跟所售卖的产品/品牌具有关联性,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却也是最难做到的一条。原则和震撼则不难理解,失去了原创,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而广告没有震撼性和冲击力,就不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能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

再回来说说关联性。

从字面上看,关联性好像也很容易做到,其实不然。因为关联性涉及到消费目标群、品牌个性、广告利益点、媒介选择很多方面,因而需要对市场、消费者有深刻的洞察,以及对品牌的概念有深入的了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往往,一个创意具备了一定的震撼性,引起了消费者的注目,却因为种种原因让大家议论纷纷,甚至心生厌恶,从长远来说,对品牌形象的塑造有害无益。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当然,具体情况也应当具体分析。总而言之,分别达到这三点并不难,难得是同时具备,也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创意。

sss分别是Simple简单;Smile微笑,在这里意为令人心动;Suprise惊喜。

Simple简单:应该记住的是,消费者是健忘的,所以,好的广告每一次只能和消费者沟通一件事情,简单明了,只有如此才会让人印象深刻。现在很多广告恨不能一次把所有信息告诉消费者,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Smile微笑:好的创意应该直指人心,触动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消费者又哭又笑,然后痛快地掏出钱包。无论是用幽默的形式,还是用夸张的形式,只要是人性的,就是成功的,而且是全世界通用的。

Suprise惊喜:能够让消费者眼前一亮,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经常有这种情况,看到一个非常棒的作品,idea够棒,制作执行也极具水准,然后感慨一番,“为什么不是我做的”,然后,就是没有记住是什么产品。这种只能让创意人孤芳自赏的惊喜,不要也罢。

叫好与叫座

所谓叫好,就是获得广告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叫座则是产品因广告而大卖特卖,我一直觉得这二者其实并没有冲突和矛盾,然而,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创意人自以为的得意之作,在客户那里被批的体无完肤,然后创意人就哭天喊地,痛不欲生。真的是广告主蛮不讲理吗?还是创意人都是自恋狂?

我在争论一个创意好还是不好之前,先要讨论一下对不对的问题,也就是创意的策略方向是否正确。当创意人员和客户在策略方向上达成一致以后,才能去看创意好不好。创意人员容易犯下的错误是——为了创意而创意,自我表现欲太强,把广告当成了表演舞台,去做自己所谓的大创意,却忽略了广告最根本的目的——把广告讯息清楚无误的传达给消费者。而客户容易走进的误区是,他们常常只需要眼前的热销,不去考虑长远的品牌形象的树立。这两种做法都需要我们反思。

当所有人都放下自己的喜好与偏见,真正从品牌的角度去深度思考的时候,大家所争执的,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而是怎样把一个创意真正执行到位。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品位,矛盾将永远存在,而我相信,一个真正的大创意(big idea),不仅能够促进产品的销售,更能为品牌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创意人才能真正引以为傲。我所知道的最好范例就是绝对伏特加(ABSOLUT VODKA)。

 

一些“守则”和方法

创意不会凭空而来,创意也并不那么高深莫测,无章可循,掌握了一些方法之后,任何人都可以激发出无与伦比的大创意。以下是综合了一些相关资料而得来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迪。

1、每天找乐子
2、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想出来,相信答案一定不止一个
3、永远保持童心,充满好奇心
4、学会问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
5、搜集尽可能多的资料,并咀嚼消化
6、给自己设定期限
7、要勇敢,敢于坚持,敢于放弃
8、换个角度思考
9、想到就去做
10、抛开以上所有规则

 

下面是魏来的文章摘录,借来共享:

 

假设我们回忆一下相声祖师爷创行时的白口:“老少爷们,几位您往这儿上眼嘿,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不就这个么?我说说你听听,图个乐儿呗,要不然呆着也是呆着,倒是想回家乐呵……老婆挺着肚子呢?没辙不是只能街上遛达,什么钱不钱的,您多给一个您穷不了,您少给一个我也饿不着,你不给,不给就不给吧,兹当你白喝我一碗儿水,赶明路过你们家,不也能进去蹭口儿水吗?您还能怀疑我跟你老婆有一腿?……”这不是听着挺地道的吗?要是周蛤蟆当年站在天津劝业场门口,不管玩意儿叫玩意儿,改口说:“咱爷们这艺术?”大板砖早拍上来了吧。现在倒好,相声艺术了吧?上电视了吧?当教授了吧?成导演了吧?大尾巴狼了吧?玩意儿毁了吧……

广告人其实就像是说相声的,本来挺纯粹的事,非往深邃里奔,都是自以为是的遗传基因在作怪?

 

这些比喻想说明的只是一个广告制作的方法:别在自己脑子里找答案,那里面没有,答案在你的目标那里,装在你所要面对的消费者的脑子里。所以这份工作不需要创意吧,它只需要有一双会寻找的眼睛,一个会分析的脑子。

再举个例子吧。十几年来北京诞生了无数个家具城,哪一家成长的最迅速呢?当然是居然之家,究其原因,广告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拥有一个只有四个字的好广告:先行赔付。那可不是广告人冥思苦想的创意,它是实实在在从消费者脑子里挖掘出来的需求,因为在此之前,家居市场的质量标准和品牌极其混乱,消费者最怕买到质量不好的假货。一句“先行赔付”的承诺,就是以一个可信的理由,暗示消费者:“我这里都是可靠的商品”。入情入理是成为优秀广告的前提,一定要给消费者一个可信的理由。

而这个行业里,另一则铺天盖地的广告“来到福利特,总会有收获”就是一条浪费钱财的坏广告,因为这句话不是在消费者脑子里找到的,它一定是某个自大的家伙,自作聪明编纂的顺口溜,因为这句不是一个可信的理由。比如一个人花了五百块钱买了三件很漂亮的衣服,虽然很高兴,但也会跟别人说:“我今天又花了五百块钱,怎样怎样……”她肯定不会说:“我今天又收获了三件衣裳,怎样怎样……

 

上面的分析,告诉你一个制作广告的方法,并不深奥,只是别在自己的脑子里找答案就好了。

设计是一个寻找和发现的过程,寻找矛盾焦点发现解决的机会。调查和分析的本事,决定了我们发现目标的水平。可千万别再自欺欺人地制作问卷调查了,它只能统计出一大堆没有用的谎话,有谁会站在马路上或者在电话机对面,对一个陌生人说:我一个月挣多少多少钱、我的下一个奋斗目标是什么、一个月跟老婆上几回床…… 别再问了,机会不在那里。

这就像布什找不到拉登,你能给他出主意说作一份问卷调查吗?“请问各位战俘先生、受苦受难的广大的阿富汗人民,我知道您们都是诚实的人,那么您知道拉登藏在哪里吗?您认为他一周会换几次地方?使用什么通讯工具,是中国联通还是小灵通,请在您认为的答案前划勾……我猜您现在一定笑出了声,可是我们满脑子创意的广告人,经常会这样做,经过劳民伤财、和一大堆运算、统计之后告诉可怜的客户:拉登有百分之八十五点四的可能还在阿富汗。大部分问卷就是这样,不用统计就能猜出来结果,统计的目的只是要一个听起来挺专业的、带小数点的数字,和几幅拼图。用幻灯机打到墙上,画饼充饥。

战场上经常要进行“市场调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派一个干练的侦察小分队,深入敌后。广告也一样,只是没那么刺激罢了。既然答案就在客户的脑子里,那就混入其中不就行了,既不用化装也不用抓一个“舌头”领路,答案就在自由市场上,在人们为几毛钱而讨价还价的争吵中;答案就在地铁里,在人们上班下班彼此的牢骚中;答案就在收银台前排队的人流中,在他们掏出磁卡时不经意的议论里;答案就在弥漫于咖啡厅空气中的味道里,在人们肆意挥霍时光的相互吹捧中;答案就在高尔夫球场草地上的清脆的乓乓声里,在人们一掷千金的随意里……

再见吧,创意。只要你去找,答案就在你的生活里。

 

 

最后推荐两本书:《点子机器》《创意要有粘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