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要在20多天的时间里,完成63分的飞越!真是时间紧任务重形势严峻,如何是好呢?我不知该对儿子说什么了,儿子反过来劝我,一本正经地说:“妈妈,您别担心,我还有潜力。”我说:“上中学以来,我同你的老师联系,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还有潜力’,你这潜力在妈妈有生之年还能发挥出来吗?”说着说着我却绷不住,跟他开起玩笑来。
儿子也轻松了许多,继而嬉皮笑脸地对我说:“若不行我明年再考一年呗,您不至于供不起我吧?反正我也不是好学生,不怕考不上丢人。”我用手拧拧他的耳朵,又语气坚定地对他说:“妈妈从来对你都是有信心的,我就相信我的儿子是最棒的!”儿子也严肃起来:“妈妈,看行动吧!”
儿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吸取了“一模”前的教训,不再点灯熬油,每周周五晚上还要休息一天,看看电视。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他的习惯动作,每到这一天,放学回家,他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便向我问道:“爸爸今晚值班吧?”也不用我答复,随即打开电视就看起了体育节目。我也不劝他去学习了,到现在了不差那一会儿了,他只要顺顺当当地参加高考别再生病就行了。
话是这么说,可我的心情还是轻松不起来,但不敢露声色。不过,看儿子每天的神情严肃而又镇静,倒像又成熟了许多。
高考终于来到了,7月6日晚,高考前夜。我对儿子说:“把明天要考的课程,打开书本大致地浏览一遍,熟悉一番,不用死记硬背什么东西了,这是你们班主任老师告诉我的。再洗个澡,好好睡一觉,明天换上你最喜欢的衣服去考试。”儿子说:“是的,这个时候看书就得这样看了,换衣服就不必了,一切都和平时一样才自然。”因担心第二天下雨会着凉,他才同意换一件稍厚的T恤衫,但要先穿上睡一觉找找感觉。
7月7日,这天早晨,儿子一切准备妥当,独自骑上自行车出发了,不让我送他。我口头答应着,暗地里叫了一辆出租车,尾随在他后面,有点像特务跟踪。只见他骑在车上,摇头晃脑一溜烟,不像去考试,倒像去游玩。
儿子进了考场,我站在考场外,心里七上八下不得安宁。一会想要是考上了会怎样,一会想要是考不上又会怎样。唉,算了,还是回家吧,不在这瞎着急了,还得为儿子准备午饭呢。
中午儿子回来,我也不敢问他考得如何。可他一见我就说:“妈妈,我发挥得不错,一点儿也不紧张。一想到考完就要放假了,我就特高兴!”然后就说起作文中怎样用排比句开头,怎样用立论和驳论阐述《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利与弊,最后也没忘了用“对立统一”来做总结。
连考3天,每次回来,儿子都是一副“咱们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的模样。就连最没把握的数学也考得从容不迫。他对我说:“我坐在考场上就想:看我这数学天才如何把这几道题搞定,然后便集中精力反复做前面的题,后面的题我根本不去费劲。”
考试结果出来了,有两个数字和我们当初预计得一模一样!真是太巧了!总分515分,数学75分。其他4科略有出入,语文考得最好126分,超出了预计,政治差一些95分,英语112分,历史107分。这是他上高中以来的最好成绩,也是他们学校文科第一名!他的班主任评价他:“越战越勇!”
更让我满意的是他那面对大考镇静饱满的好状态,这方面我真没有太下功夫,都是儿子自己在平时锻炼积累的。如看体育比赛、球星传记,参加篮球赛、英语短剧演出、辩论赛,担任团支书等等,这些临战的心理体验,都对锻炼心理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定势。
很快就有朋友带着孩子请儿子吃饭,让他介绍高考经验,儿子说:“人对熟悉的事物是不会感到惧怕的,见多不怪嘛。所以,平时要像高考一样认真,高考就会像平时一样镇静了。平常要像积累知识一样,‘积累’好自己的状态。不能设想一个平时紧张过度、或松懈散漫的人,高考能有一个理想的好状态。状态把握好了,成功的一半儿就属于你了。知识靠积累,状态也靠积累。”
不久,分数线公布了,文科重点大学是529分,普通大学是510分,儿子的分数高出普通大学(二本)的录取分数线5分。
我对儿子说:“写写你高考的经历和体验吧,挺有意义的,这对你一生都有积极的影响,意味着你能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你面临的困难。”儿子说:“妈妈,可算考完了,您就饶了我吧,我连笔都不想摸一下了,哪还有心思坐下来写什么体会呀?”我笑了笑说:“那好吧,我来写,现在就采访你。”儿子还是有点不耐烦:“一会儿我们还得去打球呢!”我又说:“那你就用一句话来概括高考的体会吧。”儿子微微一笑,用非常轻松的口气说:“高考并不难。”
2007年,也就是儿子高考后的第八年,我和儿子又就学习问题,有了一次谈话——《吃桔子和吃维C》
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ca098010008t2.html
妈妈:你在学生生涯时,尤其是中学六年,学习似乎不是很刻苦,但是成绩还不错,到底原因何在?
儿子:这个问题我当初也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初三高三,我觉得论努力程度比我强的人太多了,但最后我成绩和他们比都还不错。别人觉得我是因为心理素质好,临场发挥出色,我自己也就把关键时刻取得成绩的原因归结为这一点了。现在问我的话,倒是有些更多的体会。

我学习的原因不单是为了考好成绩,更多的是我对那门课有兴趣。我是个偏科的人,不喜欢的科目即便一时成绩不错,但是一旦几个月不接触,基本就忘光了。而喜欢的科目则是怀着兴趣去学的,很多东西现在还记得。还好我喜欢的科目数量多于不喜欢的。
妈妈:没错,人类学习的原始动力其实就是好奇心。对好奇心的满足驱使我们去学习,去吸收。
儿子:所以我的学习不是纯功利性的,不是纯粹为了高分,而是我自己也有一定的兴趣,个别科目的考试甚至会让我兴奋。因为有兴趣,所以我学习的东西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甚至是立体的。在一个大的环境下,从一个学科内的宏观视角来看待和解答微观的问题,不仅更加自如,而且更加准确,更加丰富。举几个例子,答一道历史题问答题,往往不仅仅需要了解问题本身,更要了解大的背景。要了解同朝代的其它方面,也要了解其他朝代的同一方面。再比如说,学习英语的时候,我认为在单词当中记忆字母,在句子当中记忆单词,在文章当中记忆句子,效果都比直接背字母、单词和句子要好。这就是从大处着眼,学得立体的好处。

当然,这要求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拥有驾驭平面,或者立体知识的能力。没有兴趣的话,很难突破死记“知识点”的阶段,更不用说突破平面达到立体了。我打了个比方,如果说那时候有些同学很费劲很努力在记忆知识点,而我是在兴趣中全面吸收的话,那么他们就好像是在吃维C药片,而我是在吃桔子。看起来维C片更加直接有效,但是却不够丰富,损失了一些无形的东西。
妈妈:这就是排除功利才会有功利,不为分数而学才容易有好分数。只有学习了那些看似没用的东西,有用的东西才更扎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