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亦学生,是我对母亲角色的理解和实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和终生教师,这是我最愿意进入的角色。而做孩子的学生,就不容易了,不过当我放下架子甘当孩子的学生时,孩子的自信心提升了,我的视野也开阔了。朋友式的交流则是我同儿子最常态的对话方式。
记得他上小学时,我带他到朋友家去玩儿,回来后和他一起回忆刚才在朋友家的谈话内容。他煞有介事地对我说:“妈妈,我发现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一个圈儿,一交谈这个圈儿就变大了。”我说:“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一个苹果,一交谈就有了两个苹果。”他又说:“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一个障碍。”我说:“应该说每个人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听后高兴地说:“对了,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个词儿呢?”我俩越谈越有兴趣,我对他说:“你看咱俩多像朋友?”他点头说:“嗯,是忘年交!”
上初中以后,我们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他给我讲学校的故事,我也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告诉他。当他同老师或同学发生矛盾时,我耐心地给他出主意,告诉他不要回避矛盾,学会和人交往,以后到了社会上也用得上,他点头说:“是的,这是基本题型,到时我再举一反三。”他得知我在单位和人发脾气时对我说:“妈妈,表示强硬的态度不一定发脾气,可用其他办法,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损失,发脾气会伤身体的。”
上高中后,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独立感、成人感的逐步产生,我面对儿子时也更多地将俯视的目光转变为平视的目光,让他感到母亲在关注、关心、关怀着他,而不是控制他。如果让他感觉到被控制,自主、自立、自强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尽管你说一百遍:“这都是为你好!”孩子还是会感觉压抑、郁闷甚至逆反。
您看他在作文中这样写到:
琐 记
“亦师亦友亦学生。”这是我妈妈做家长的主导思想,意思是说,一个家长,要做孩子的老师,做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学生。她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是很不容易的。
小时候我问妈妈,她上夜大时有没有我,她半开玩笑地说:“那时你在妈妈的肚子里,跟着一块去听课。”我就随便溜出一句:“那时候我听老师讲课,可真是‘说者有意听者无心’了。”妈妈觉得我这句话说得挺好,就开始注意培养我的表达能力。有一回苍蝇拍扭坏了,打中了苍蝇却又让它跑了。我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她漫不经心地说:“苍蝇拍坏了呗。”我反驳她说:“不对,应该说苍蝇拍因扭曲所造成的空间致使苍蝇逃走。”她高兴地说:“说得好!”看她这样高兴,我才明白她是在考我。
妈妈喜欢写文章,经常有她的文章登在报刊上,还得过报社的奖励。我多少也受了一些影响。妈妈见我有一点兴趣,就给我找来很多写作书籍,如《文学比喻辞典》、《文学描写辞典》、《色彩描写辞典》、《写作辞典》等等。妈妈在我各方面的学习上起了很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妈妈认为之所以有“代沟”存在,就是因为两代人之间缺乏沟通。而妈妈尽量和我多谈话,我也把心里话对她说。我们中有一个人有了烦恼,另一个人就去帮助和劝慰。我们经常在一起长谈。有一次从吃过饭一直谈到将近凌晨一点,我们还意犹未尽。也只有在我开玩笑过头时,她瞪我一眼,我才想起来,我们还是母子呢。
妈妈是政教系毕业的,基本没学过英语,但她认为掌握英语非常重要,于是我就为她当老师,虽然她的发音不错,但是认识的单词有限,可她能坚持学习。有一天早上我给她布置了一个单元的单词,她保证一天背过,我却不相信。结果,晚上我一检查,竟然全部通过!原来她在工作的空余硬挤出时间背过的。这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妈妈给予我的绝不只有衣食,她的为人处事方法、学习教育方式,是我宝贵的财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