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赏析
(2013-03-17 23:42:06)灯 光
赵宏兴
雨,还在下着,细细的,像看不见的风。
窗户前的灯光一亮,外面的黑暗就退了一步。
灯光安静着,是一只吃饱了的羊羔。
手边的书,打开着,长时间没有落下一缕目光。
收破烂的老人回来了,他黑色的衣服淋了雨更增加了一层黑色,他的身体里储满了摇了一天的拨浪鼓的声音。他躬着身子,就着窗前漏下的丝微的光亮,把破烂的平板车,使劲地往院子拉。
他从乡下来,租住在对面一间低矮的瓦房里。
楼上的灯光把那片黑色的屋顶,印出一层朦胧的釉彩。
时光淋了一天的雨水,像一床浸了水的老棉被,沉重得提不起来。
【点评】人们在谈论散文时,常用的一句话叫“形散而神不散”。似乎可以借来作为这章散文诗的赞语。灯光和雨水,是这章散文诗交相辉映的两个意象,或许,构成诗意境的主体是那雨,黑暗和雨,黑暗中的雨,而灯光,不过是使其现身的一个依托。“窗户前的灯光一亮,外面的黑暗就退了一步”,诗人在黄昏的灯光照耀下欣赏那雨,这便是诗人设定的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镜头”,一切都是那样地自然,平常,普通,并无惊人之笔。“灯光安静着”,人也安静着,但是安静的人心似并不安静,目光竟未曾一顾面前打开的书。而诗中的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那个收破烂的老人。诗人同样以语不惊人的平常笔墨写他,值得注意的是,雨为老人增添了“色彩”,同时,老人也为 “雨”加重了“色彩”。“他黑色的衣服淋了雨更增加了一层黑色,他的身体里储满了摇了一天拨浪鼓的声音,”是寻常而又极不寻常的诗意语言,这一细节远比它自身蕴含着更多信息。于是灯光一一勾勒出老人的“动作”,灯光照出了那低矮瓦房的黑色屋顶,以及这个老人的佝偻的身影,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特定镜头,完成了对于都市小人物的精彩画像。
“时光淋了一天的雨水,像一床浸了水的老棉被,沉重得提不起来”,更是独特的意象,将雨写“活”了。而“沉重”,才是这章散文诗的真正主题。
2013年1月24日《鹤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