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iddle/4acaa1c3na7db0f2d1956&690
一个人和一本书相遇大概并不需要什么理由,但是一个人愿意把一本书读完或许就是一种机缘了。
《窗前人独立》是赵宏兴亲笔题词赠与我的一本书。虽然,他是大名鼎鼎的《清明》杂志社的编辑,但是,由于书中收录的大多是散文诗,于是我认为自己大概也就是会礼节性地读上几篇,然后,礼节性地恭维几句也就完了。然而,没有。直到现在,半年过去了,我还在翻看这本书。
我和《窗前人独立》的机缘源于书中那些字里行间对我的一次次小小的触动,我被那些小小的触动给牵引着,思想仿佛进行了一次旅行,每一个目的地我都停下来——深呼吸。
这个感觉还真是奇妙。深呼吸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是最原始、最有利健康的呼吸,从婴儿的阶段我们就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却都开始习惯只能做浅度的呼吸。于是,我们唱口水歌,看很无聊的韩剧,报纸也只是读图,这一切都由于人生太匆匆,我们不想动脑不需要沉淀,就这么着吧。
“夜的面颊庞大而松弛,它古老的年龄里,隐匿着太多的阴暗,成为夜内心的肮脏。而我要学会忍受它对我的伤害,因为我的舌头上,含着一团火焰。”
乍一看这样的文字充斥着荒诞不经,仿佛一幅画,你也说不上它哪儿吸引你,但其独有的一种很诡异的形式感会莫名地引起你的共鸣。有些感觉人类是共通的,我们为一些现象难过困惑,如鲠在喉,但是由于找不到疏通的路径,我们的人生便充满了种种的缺憾,这是不是该归结于少了思想的锋芒?没有思想,不会思考的人,他如何去梳理自己的人生?这样看来,赵宏兴或许是幸运的,至少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感觉他感觉到的世界,然后用文字把他的感觉记录下来。
他的那些微妙的感觉在字里行间触手可及,但是并没有完全游离于生活之外而演变成一个异度空间里游魂的状态,我觉得这非常可贵,这样,才不至于失去我这样的强调生活高于一切的读者。
“一把枯草握在我的手中,失去湿度的掌纹,变成了一条条干涸的小溪。草没有反抗,草的顺从使我用力的手,在黑暗中有了耻辱。我的双手应当拔除的是黑夜中的荆棘,一地的荒芜比一地的险恶要让人轻松。”
诗一样的句子有一些超现实主义,很强的形式感,然而又深深扎根于生活的细节,既矛盾又清醒。你仿佛都可以窥见作者的灵魂在身体里游走的轨迹。这样的阅读当然会有点累,但由于能产生无限的遐想而令人欲罢不能,你不得不跟着作者一起行走、迷惘、思索。我想,这就是这本散文诗集令我没有放手的原因吧。
你读下去,你看见作者思想的轨迹有时是清晰的, “面对羞耻,它们不能活得和其他草一样”(含羞草)
有时候,他又痛苦的矛盾着,“深度在哪里,又该如何把握呢?我的头脑在一次次追问中变得破裂,它隐匿的地方,就是这个词诞生的地方。”(深度)
有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点点想不通,为什么要在遇到的每一个事物面前停留?为什么不绕道呢?作者遇到的那些事物我们都遇到过,那些东西有些是具象的,有些是无形的,他们横亘在作者面前,成为禁锢作者的枷锁,而作者每一次的咏叹都带着反抗和自我的救赎的意味,这些鲜明的个性化的方式令赵宏兴的散文诗格外显出孤独的痛楚来。
我思想的高度虽然远不能达到和作者的一致,但是他的思索和碰撞,我还是可以清晰地看见,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事物都承载他的追问和批判,当然,他偶然也会歌颂。他自己说,我的文字就是我的羊群,我是放牧的人,我要赶着它们往高处去……于是,我跟着他的羊群一直走,也有点像一个行者了。
在我的眼里世界就是个谜,所有有探索精神的人都令我敬佩。看,他又在黑夜的面前里停下来了,这一次他可以在暗夜的困境中突围成功吗?我接着读,期待着又一次的唤醒,然后,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