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遍看雪漠的《我的灵魂依怙》书时,我的心澎湃不及、热血沸腾,及不可待的读完后到雪漠文化网上看他的其他作品。等我读完他全部的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及杂文后,我有了重读《我的灵魂依怙》的渴望。
当我第二遍重读《我的灵魂依怙》后,我的心已经按耐不住了,总感觉心中有种想说的欲望,同时查阅了网上关于雪漠作品的相关文章后,我逐步在脑海中建立起了雪漠思想的立体雏形,雪漠思想就是当今时下缺少的那股清凉,那股能够熄灭自己烦躁心灵的清凉。
当我第三遍读完《我的灵魂依怙》后,我知道我的灵魂得到了重生,我知道我现在必须做的是什么?我三十多年来苦苦挣扎的灵魂煎熬我要得到解脱,我要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释然,这样我才有活下去的理由,于是我双手捧着《我的灵魂依怙》和洁白的哈达叩拜了根本上师江贡活佛。
当我第四遍在静谧虚空的深夜再次阅读《我的灵魂依怙》的时候,我把书中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都做了笔记,记下了自己点点滴滴的心得,我的愚笨和无明使我不得不采取这种方式,因为我不想错过与雪漠沟通的任何机会,因为在记录的过程中我总能顿悟许多,明了许多,同时也使自己大气了许多……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序)孤独而高贵的存在
序言中雪漠以《孤独而高贵的存在》为题作为本书的自序,真诚诠释了他从内心中顿悟出的“孤独”!真正的孤独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静观浮华,独守内心的境界。是一种智慧的觉醒,感悟生命的易逝,人生的无常,独上高峰望八荒的孤独。
文学的朝圣和灵魂的滋养使雪漠孤守了自己的寂寞和孤独。香巴噶举这支高贵而清凉的藏传佛教法系使他皈依十几年来灵魂的锤炼得到了实证。这支被历史学者几近“泯然无闻”流传千年的智慧梵音仍在默默的传诵着,高贵而挺拔的直立着,如同晕晕的阵阵清凉从遥远的亘古沁入人间,为这不太完美的世界传诵着她那灵魂的大美。因为这个时代太需要这种大美,太需要这种精神了!
综观全书后,再回首品读这段序文,我们不得不低头叩问自己的内心,正如雪漠说的:许多时候,叩问自己,就是叩问历史,叩问命运。
第一章智慧空行母的法脉
第一章雪漠首先道出香巴噶举法脉的智慧源头------智慧空行母奶格玛。熟悉藏传佛教者,定然明白“金刚持”之重要,在密严刹土中金刚持以传授秘法为主。宗喀巴大师说:密法比佛更难遇。万千光明源自太阳,藏传佛教几乎所有法脉都源于金刚持。而金刚持在密严刹土传授的六十万种密咒金刚身的灌顶,最为殊胜的就是香巴噶举所传承的“奶格五金法”的灌顶。香巴噶举的宗风基本接近原始佛教,正如陈健民先生称:学了五大金刚法后,世上就没有更高的法门了。
金刚持是报身佛,而奶格玛是历史人物,真实而存在的佛教人物,关于她的相关介绍在如今世面上几乎绝迹的,这也是与香巴噶举崇尚苦行和出离,崇尚实证而稍为著述立传有关。而雪漠作为香巴噶举第三十六代传承根本上师江贡活佛的最老最老的传承弟子用他那质朴而又无限虔诚的心首次对智慧空行母奶格玛作了较为详尽的谱写。在此不管是佛教信徒还是宗教学者来说对于研究藏传佛教不该遗忘的香巴噶举法系提供了甚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相关的学术论著。
奶格玛成就的是藏传佛教中最为殊胜的虹光身。作为历史人物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传递给我们的却是一股清凉,一股精神,那种悲天悯人空性智慧的精神。同样道理佛教倡导的也就是这种精神,这种慈悲利众的精神!
读过雪漠小说的人也许看了《我的灵魂依怙》书后再重新阅读他的文章,就完全能够懂得雪漠的所有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评论、随笔及其他所随缘示现自编自唱的所有“花儿”,包括那些出版的,未出版的,写完的,正在写的所有文章,还有他的公益性文化网处处在诠释的就是这种精神,他完全消解了“小我”,融入那种“无我”的境界之中了,从奶格玛上师及历代大师传承下来的那种质朴精神完全渗透到雪漠的骨髓和灵魂中去了。
雪漠是一面镜子,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镜子,他就在我们的周围,他就在我们的身边,阅读着他的书籍,和他做心与心的沟通,难道我们还奢望什么呢?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伟人在交流,那是人性最美的时刻呀!
第二章 燎原的智慧之火
奶格玛的成就很奇特,她不经勤勇,未经灵魂和肉体的任何痛苦,疾速成就,一旦成就就征得了究竟佛果。本书中第二章燎原的智慧之火第五节专门用一节的篇章歌颂了智慧空行母司卡史德,同样是不经勤勇,征得虹身之德,她的意义体现的是:“大悲心”。成就之前是步入花甲的老人之身,虽乞食闹市里,不失菩提心。正如书中雪漠感慨道:菩萨是一种精神,与神通无关,与身份无关,与形象无关。当你拥有那种利众精神时,你就是菩萨。心为修持之主。欲得成就,先须修心!
在第二章中雪漠用四节的篇幅介绍了香巴噶举的传教祖师琼波浪觉。琼波浪觉降生不久,从印度大成就师阿莫嘎从空中飞来授记,到惊天动地的每一次求法,当听到“奶格玛”三个字毅然再次赶往梭莎朗尸林叩拜奶格玛最终踏入灵魂的坛城时,琼波浪觉传递给我们的其实就是一个字“舍”。这也是雪漠书中一再写到的“舍”字。不管作为一名作家还是一位佛法的实修者,在雪漠身上这种“舍”的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在他长篇小说《大漠祭》的序言中写到:
我仿佛从来不曾为当“作家”而写作。我只是在生活,渴而饮,饥而食。写作亦然。日日读,夜夜写,发表与否关系不大,成不成功很少考虑。需要钱时,就经商弄两个。既没打算凭写作谋金钱,也不指望借文学图高位。我只是想说话,只想说自己想说和该说的话,只想做也许是命定的也许是穷忙的事。成功呀失败呀那是上帝或命运的权力范围。我从来不想自讨没趣地去越权干预。虽也在乎发表,但不发表也没有什么。既没为获奖啥的狂喜,也不因退稿之类沮丧。相较于创作,我更热衷于做一些“放生”之类的傻事。更因那些生灵由于我的“愚蠢”而延长了生存时间,或改善了生存质量而窃喜不已并乐此不疲。
……
雪漠放下了“舍”,放下了万缘,放下了世俗所有的一切,他的心才宁静到了极致,文字才从他的内心中团团流出,那是心灵自然的流淌,自然的诉说……
同样在第二章中还一一列举了香巴噶举的几位精神灵魂人物。琼波浪觉的第一位传承弟子摩觉巴教会了我们在研修佛法证悟过程中要博闻专修,得此正见后要如理修持,雪漠书中提到:禅宗讲究不破初关不闭关,悟后起修才是真正的修。也许会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我们要真正的离苦得乐,真的永证涅盘寂静,懂得道理要增长智慧如法修持。
“法狮子”杰刚巴告诉我们要“破迷开悟”,建立起足够的“自信”,正如:欧洲中世纪著名神学家奥古斯说:“宗教是以信仰为前提的。首先是信仰。其次才是理解。”杰刚巴为我们示现的是“信”。信、愿、行三者中“信”居第一位。《大悲咒》救无量苦,忏无边罪,唯不能救不信之人。真正有信心者,成功是必然的,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成功的过程。真正有信心者甚至不渴望成功。
心心相印的师徒日贡巴和桑杰敦巴是“印”的最好诠释。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上师更难遇,上师是一切诸佛在世间的示现,如法依止上师,福慧资粮会迅速圆满。与自己的根本上师心心相印,达到那种“拈花微笑”的境界这需要弟子百分之一百的虔诚呀!
功标日月的大德唐东喇嘛,书中主要歌颂了他修桥的感人事迹,同时为后人创立了藏戏,成为藏戏的鼻祖,从他的身上完全诠释了佛教的利众精神,“俯仰无愧天地,功过自有千秋”,人如尘土,名如轻风,人活一世,留下的就是这种精神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