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雪漠小说的语言
|
日期:2006-12-2 作者:周小华
|
一个地域的语言是地域文化和习俗的精华,也是地域的缩影。公共语言因使用率太高,在语言的功能上只能起到传达和沟通的作用。文学语言表述是低层次的目的,其最高宗旨是开掘语言的审美功能。
雪漠的《大漠祭》2001年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在全国反响很大。作品主要表述了甘肃河西沙漠边缘当代农民生存的艰辛。雄奇的大漠令人为这片神奇的土地而骄傲,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感叹生命的沉重与脆弱。其实这部小说的价值是语言的独特性。《大漠祭》的语言正是展示了这一艺术宗旨。人类没有什么东西比语言最容易衰老。那么,语言的魅力更多存在于语言的鲜活之中。这就需要作家在塑造人物、建构情节、选择叙事角度也同时需要建构一部作品的语言。若不然再新再美的结构,也会因语言的老化而展示不出其勃勃英姿。
古往今来无数大师的经验证明,凡是充满灵性表达的词语都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口头。人类的劳动创造了艺术,艺术在展示生活时,又将珍珠一样闪亮但又被生活肢解与轻掩的质地,以艺术的眼光开掘出来,达到以美叩击心灵的意图。雪漠开掘了凉州地方口头语言最美的资源。《大漠祭》的口头语言在叙事语言中多密度而又灵活使用,增强了语言的弹性。即使同一景物多次出现,也因人物身份不同对场景感受的不同,使大量的景物描写传达出一种大漠及大漠边缘丰富的文化内蕴。因此,人物外视觉透过内心的繁丰感觉很强烈。这部作品的口头对话与叙事语言更加体现西部方言的文化含金量与独特性。叫人回想起西域的情歌《花儿与少年》在歌坛至今不衰的原因。
雪漠将凉州地方方言带着一种骄傲的心态推出地平线。这一特点在近十年西北作家的优秀长篇小说中也是很少有的。构成这种心理素质的原因有三点:一、彻底跨越了西部人共有的自卑心理障碍。二、强烈的乡间审美情结驱使他的语言选择。三、这是一片未被长篇小说开垦的语言沃土被他青垂,得益于他的自信、自抑,便能纵情于这片沃野表达他的语言敏感和狂欢。一个作家要以一支笔举起一片土地,没有独特语言的通行证将难以促使一个艺术世界的诞生。因为语言是情节的载体成份中最重要的部分。尤其在当下如何近一步开掘汉语言质地的光芒,这是作家的使命。
雪漠文化网:http://www.xuemo.c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