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余秋雨捐款门沈慕文原创流感郭德纲文化 |
分类: 杂文 |
最近以来,关于余秋雨“捐款门”事件闹得纷纷扬扬,成了众多网络媒体和博客们关注的现象。在此我首先要说明我并不认识余秋雨,我也没看过他的书。但对于这件事情,我想作为一个草根说说自己的看法。
中国向来有文人相轻的陋习。这大概与知识分子思想觉悟程度,自认清高有关;也与同行相妒,一山不能容二虎的人性丑陋有关。大凡文人就是依靠写文章卖文字来生活的人,他们提倡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却容纳不了别人的观点,哪怕自己是错的。成了名成了家的写字人被称呼为某学者或某大师,那些郁郁寡欢不得志的写字人心里难能平衡,为什么同样是写字的人,为什么他能出名自己就不能。于是他们总像苍蝇一样专门去找有裂缝的“坏蛋”来叮,当他们真的找到了这个有缝的蛋,一场百花齐放,百草争宠的大闹剧很可能就会上演。
且不去说她/他们这样专一味的去找碴的动机是什么,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大家应该心里明白。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名人也是人,名人就是神了?他们做的事情就一定要符合标准了?而在这件捐款的事情上,试问作为台下的观众你自己又做了什么?你凭什么如此喧哗?从这里只能说明一个症结的所在:某些人看到人家出名就心里不平衡,再看到人家出了名的做了“不好的事情”就失望鄙视。对于别有用心的某些人那更是去借机炒作自己抬高自己的好机会,岂能轻易放过?他们把自己当成是事后孔明,其实也只不过是个马后炮而已,但这些无理取闹的现象足以体现了时下人浮燥的通病,大概是太不差钱了,就养成了喜欢揭短,对他人的个人隐私津津乐道的不良风气。
说到大师,大师这称号是世人封给他们的,并不是他们自己挂在脖子上或写在脸上,如果是自己挂上去的的那岂不是更为可笑。英雄从来都是群众抬上去的,也是群众拆毁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出了名的文人应该很清楚,这块金牌匾弄不好就成了封锁自由的枷锁或游街批斗时候挂在身上的广告,大师是质量品质必须一流的,决不能产生货不对版,假冒伪劣的情况。如果某某大师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什么XX大师也疯狂!这下子看的人爽了、竞争对手心下可就得意了、粉丝们大哭一声,倒地不起、愤青们磨利笔尖笔伐口诛。真的是成也大师,败也大师哉!
文怀沙事件,说明白点是国人对一个文人的要求标准过于苛刻,连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也不放过,我想他年轻时代如果是生活在开放的现在,绝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为什么总是抓着一根小辫子就死不放手,要把对方彻底打垮踩在脚下为止。到底是谁在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中国人,我想这是中国人自己在侮辱自己。文老也是人,不是神。有些过失是年轻时候的荒唐,如果要审判,有国家法律,有社会道德来对付。何必劳师动众,需要众人的悠悠之口横加指责。你更不能像瞎子摸象一样,摸到什么就是什么。对不是亲眼见到,不是亲耳听闻的事情做出所谓的定论。殊不知这只是恶意的附会,这绝对不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想去思考一件事情的正确性。愤青们响应号召,打成一片,一场毫无意义的争斗着实让人们激动不已,可悲的只是在这个盲目追随的过程中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虚伪和邪恶。
请大家明白,余秋雨是作家而不是慈善家,也更不是大财神。他不需要通过捐款去谋取社会上的认同或立品。作为一个文人也不屑于这样做,他只要写出更多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已经足够。其次,人性的光辉也不能单凭捐款的多寡来作比较,这完全是个人的事情,所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如果你非要去强迫一个文人做这些,那你明天开始不用看书了,因为大家叫文人去做慈善家了而不是作家;作家也不用写字了,去捐款做慈善家吧。虽然目前来看好像是余秋雨谎报了捐款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做的不够妥当,因为现在余秋雨还没有出示易中天所要求的捐款凭证证据。相信是真是假,最后大家一定会弄明白。但如果每个捐赠的人都想去弄明白自己的钱到了哪里去?用在了哪里?我估计这也是很让人头大的事情,捐赠的人不会想到捐钱了还要开张发票吧,这又不能报销。
在这件事情上,很多人如果从一个片面的错误或过失去断定一个人的全盘价值是不可取的。在我们要求别人做这样做那样之前,自己最好先扪心自问一句:我自己又做了什么?这是文人的悲哀,为什么非要一个作家去做“慈善家”,这对文人来说是多么虚伪的事情,一个作家能有多少钱用来捐款?
(文/沈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