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在的祭祀内容和形式是“改革”的产物

(2014-04-04 21:04:51)
标签:

清明节

祭祀

改革

杂谈

【其实,目前的许多祭祀习俗,都是古、近代社会在展进程中不断增删、改革的结果。比如放鞭炮和焚烧纸钱这两个习俗,在火药和纸张发明之前肯定是没有的;比如古人祭祖前要沐浴,要斋戒,主祭的人要把自己关家里三天三夜等,由于太繁琐,逐渐被放弃了。】


今天是清明节,是国人到逝去的亲人墓前祭祀的日子。现在,部分城里人正涌向城市公共墓地,另一些人则开着车奔向农村老家,这种蔚为壮观的场面令人动容。但从往年的情况看,祭祀不可避免地将引发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形,比如车辆造成道路拥堵、焚烧纸钱及供品在山林中引发火灾、造成空气污染;比如在求新、攀比等心理作用下,“手机”、“别墅”等“高档”祭品越来越多,甚至 “丫环”“二奶”等也进入供品行列等,导致“白色浪费”逐年攀升,让严肃的祭祀活动娱乐化。如何在清明节避免与祭祀的初衷不相吻合的内容、形式出现,值得多多探讨。

 

我们为何要祭祀?清明节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孔夫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把祭祀上升到建设“精神文明”、治理国家的高度,但在普通中国人的信仰里,他们相信或宁愿相信,亲人死后还会以另一种方式“活着”,并以默默不言的方式注视和祝福自己的后代,并保佑他们趋福避祸。因此,在清明节这天,国人用纸钱和供品弥补他们过去没有享受到的生活,向含辛茹苦生养自己的亲人表达怀念之情,体现感恩意识,践行迟到的孝心。当然,也会有人借此机会忏悔自己对亲人的愧疚之情。总之,无论什么“动机”,其祭祀活动都是让人不断向善,具有很大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和社会都应尊重这个传统习俗,只要不违法法律,不影响他人的私权利,都不能干涉。在此前提下,政府可以通过媒体反复告诫祭祀者不能在明令禁止烟火的山林中烧纸,不能无视《交通安全法》和《城市市容管理条例》在大街上烧纸钱,尽量利用“错时”和分流的办法防止道路拥堵;也不能在禁止放鞭炮的地方无视他人感受噼里啪啦的放鞭炮。如果出现这类违法行为,执法部门要硬起手腕,坚决惩处。这样,祭祀活动的“副作用”就会大大减少。

 

祭祀是庄严、肃穆的,是用许多形式和内容组成的,这些内容和形式一旦被固化,就变得神圣不可冒犯。那么,祭祀活动中一些明显与现代社会需求或理念格格不入的习俗,可不可以进行改革呢?答案是肯定的。《礼记》云:“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其实,目前的许多祭祀习俗,都是古、近代社会在展进程中不断增删、改革的结果。比如放鞭炮和焚烧纸钱这两个习俗,在火药和纸张发明之前肯定是没有的;比如古人祭祖前要沐浴,要斋戒,主祭的人要把自己关家里三天三夜等,由于太繁琐,逐渐被放弃了。现在,有些人别出心裁,把手机、电脑、汽车、别墅等作为供品,这是在自觉不自觉中对祭祀的内容进行改革,只不过改革的思路不一定合适罢了。

 

怎么改革才是合适的呢?最好的思路就是在政府的倡导下,由民间或民俗专家推出既沿袭国人的传统习俗,又能达到健康、文明效果的新内容新形式。比如改焚烧纸钱为敬献鲜花,同时播放逝者生前最喜爱的歌曲并清洗逝者的墓碑;比如在互联网、殡仪服务网站开展网上祭祀;比如将逝者的照片、录像资料制作成光盘组织亲人观看;比如让专职礼仪师进驻社区,由社区组织辖区居民敬放逝者遗像,由逝者家属宣读祭文,公祭群众敬献鲜花;等等。这些都是已经被部分人采纳和认可的形式。对此,如果逝者真的还在以某种形式“活着”,他们肯定是乐于接受的,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希望后代过上更加安全、健康、快乐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