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五年攒钱还债”只与常识有关

(2014-01-13 15:59:32)
标签:

十五年

攒钱还债

常识

杂谈

常识的力量


“这是一份迟来的道歉,因本人年轻失误及管理不善,创业失败,使得你们的工资当时无法按实结算……”这封信是今年38岁汝阳县小店镇赵村陈武现手写的道歉信内容。15年前他做小工头时,因工程方面的负责人突然消失,他没钱给跟他干活的60多名的工友发放19982.6元工资。这十五年里,他住在没有封顶的破房子里,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失败,终于凑齐了这笔钱。从今年1月6日起,他到处开始找寻自己15年前欠款60多名的工友们还钱,由于其中一部分人找不到,于是他求助媒体,希望春节前把钱送到他们家里。(新闻报道见今日本报A  版)

 

这是又一个“诚信哥”式的感人故事。当时,是工程负责人“跑路”才导致大家拿不到工资,陈武现也是受害者,大家也都知道他不是有钱不还的那种人,而且直到目前他都没有脱贫,现在他不还这笔钱,绝不会有人向他要(当时就很少有人向他要),因为每人被欠的不多,而且有的人已经把这事忘了,有的已经没有联系方式了,总之,他并没有被追债的巨大压力。可是陈武现却告诉记者:“这15年来,这些钱就像雪球一样在心里越滚越大,沉甸甸的压在心头,始终无法让他轻松一点。”“我也被人欠过钱,知道被人欠钱的感受”……


媒体刚刚报道了一则“拥有别墅和四辆豪车却不还他人几千元债”的“老赖”故事。在“欠债者是老子、要债者是孙子”、“不怕欠债就怕欠得太少”这类匪夷所思的逻辑已经不让人惊诧的氛围中,陈武现的行为的确有点“反常”,有的“无法理解”。也许不少读者都会这样追问:时间愈久,他的内疚感越强烈、还债心愿越是坚定不移,这种信念和力量来自哪里呢?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人又非常朴实,不会有高深的道德理论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也不可能有借此得到其他什么好处的动机,这就决定了不可能从他身上有特别意外的发现。其实,如果我们琢磨一下他“自己始终被这笔债压得喘不过气,但是我承诺过这笔钱我一定还上”、“我不仅要把钱还上,更是在还自己的良心债”这句话,就应该得到谜底——源于“欠债要还”这一古老的道德或做人常识,仅此而已。

 

“常识”是什么?就是人们因经验和教训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的各种共识,他们已经以俗话、格言、家训、成语、书籍、风俗、习惯等载体传承了很长时间,已经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基因,是社会的良性导向和约束机制之一。“欠债要还”就是常识之一。由于社会转型速度太快,由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担负保卫常识重任的法律还不完善,执行力度还不够大,于是导致许多常识的功能在衰减,有的甚至被完全颠覆,比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常识变成了“救人反而被诬陷”;比如“贪官无耻”的常识已被某些贪官在法庭炫耀情人无数所取代。

 

但陈武现的故事告诉我们,常识拥有巨大和顽强的生存能力或传承力量,因为他们已经深深融合在国人的信念之中,这个社会越是对常识表现出忽略甚至不恭,常识的每一次被坚守,就越会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就越会让世人明白常识的珍贵和重要。为此,我们在这里向陈武现表示真诚的敬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