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标识公务车” 真心搞车改

(2013-05-18 00:58:43)
标签:

标识

公务车

真心

车改

杂谈

“标识公务车” 真心搞车改
 
 

  以往的公车改革,大多都变成了地方官员变本加厉的圈钱游戏。为何会这样?就是因为思路不对,没让公众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而“标识公务用车”的举措却恰恰相反,这才是真心治理,虽然不一定能彻底杜绝腐败,但的确是在治理公车腐败上迈出了货真价实的一小步。

 

  5月16日,济源市公务用车全部粘贴“公务用车”标识拉开帷幕。记者在市人大常委会、政协等机关看到,“公务用车”标识,为15厘米左右红底黄字的椭圆形状,正面印有“济源市公务用车”字样、编号及监督电话,反面印有“公务用车八不准”,如不准用公车接送孩子或办私事,不准公车停放、出入营业性酒店等娱乐场所,不准用公车旅游等,粘贴在副驾驶前的车窗玻璃最显眼处。这项改革在我省省辖市还是首次。

  1

  公众参与的车改才是真车改


  让所有公车拥有清晰的标识,可以让公众一目了然认出是公车,可以让纳税人在手机自由拍照和自媒体时代更加方便有效地进行监督,从而让长期无所顾忌的公车私用、公车腐败有所顾忌,不得不压一压他们在公车消费方面的欲望和气焰……这一改革举措的效果明显可以预期。也正是这个原因,国外不少国家早就采用了这个办法,上世纪90年代广州众多市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也提出过“标识公务用车”的建议。今年2月份,北京市海淀区二里沟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栾松巍也建议“让公车挂红色牌照,以便于统一管理和群众监督”。此后,许多媒体都讨论过这种做法的效果和意义,但采纳这一建议的只有少数几个地区。从这个方面看,济源市这一举措非常值得敬仰。   

  众所周知,自上而下惩治公车腐败几十年前都开始了,但至今不但没有什么进展,而且愈演愈烈,公车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虽然不少地方对于公车使用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按照官员级别对全年的费用进行限额、比如取消公车后对官员进行车补等,但最后大都变成了地方官员变本加厉的圈钱游戏。为何会这样?就是因为思路不对,没让公众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而“标识公务用车”的举措却恰恰相反,其思路直接源于公众的建议,这才是真心治理,虽然不一定能彻底杜绝腐败,但的确是在治理上迈出了货真价实的一小步。

  2

  信息公开是公车腐败的天敌


  任何腐败都可以有效杜绝,因为腐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靠谎言去屏蔽,而信息公开是其致命的天敌。公车腐败也是如此。某些官员之所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公车消费,其最大法宝就是他们有能力掩盖与公车有关的一切信息,比如许多公车尤其是超标豪华公车没有任何标志,即使停在夜总会门口公众也难以辨认;比如公车干了多少私活,每年浪费了多少纳税人血汗钱,公众知道得极少;即使少数人被发现,人家要么不承认,要么就事论事从轻处理,根本不会伤筋动骨,其他官员不但不愿引以为戒,而且仍然以清官的形象继续公车消费。   

  可是,如果所有公车都打上了明显的标识,如果与公车有关的所有信息都公开了,那么,官员们就难以矢口否认公车腐败了,无法装出一副清廉的形象了,纳税人就不相信他们的人格了,他们就会觉得名誉扫地,当公众很容易发现并提供了可靠的公车腐败证据时,打击腐败的部门或机构就难以视而不见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些官员再去购买豪华公车、公车私用等就有些底气不足,望而生畏了!

  3

  公车改革方案 靠“空降”不如靠自己动手


  公车改革难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些掌控公车改革的部门或官员,清一色都是公车福利的受益者,他们即使不认可公车浪费或腐败,也缺乏向自身利益开刀的动力和勇气。而对公车腐败非常痛恨、巴不得一朝铲除这种丑恶现象的普通公众,却一直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和建议权和主导权,对于各地出台的改革方案,他们不认可,很生气,但又束手无策。 

  总之,打击公车腐败的执法部门必须获得强大的公民监督的压力,而公车改革的高层设计也必须获得全国性改革呼声和共识的强大支持。所以,与其等待一步到位、势如破竹的高层公车改革方案在某一天突然自动降临,不如全国各地拥有局部决策权或立法权的部门或官员,能像济源市一样,从更容易掌控的局部范围着手,从阻力相对较小的基层着手,从细节上一步步地去尝试、去突破,一点一滴地积累力量和经验,当这些力量越来越壮大、经验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时,全局性的公车改革就会水到渠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