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和GDP同比增长——说到必须做到
(2011-01-24 11:29:16)
标签:
杂谈 |
居民收入和GDP同比增长——说到必须做到 |
(大河报社评) |
收入分配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大蛋糕”中属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垄断企业那一块,起码在增长幅度上要低于其他行业或群体,更多的钱则要全部用到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生产和生存成本上。
据本报记者观察,两会期间,如何尽早和用什么办法提高我省民众的收入,也成为代表、委员和读者们议论最多的话题。这并不在预料之外,不但我省有这样的呼声,全国也是如此。代表、委员们如何顺应民意、如何酝酿出我省科学、公平、具有操作性的收入分配改革思路,应该是两会的任务之一。
增加民众收入呼唤分配公平
我省公众为何会出现增加收入这个强烈呼声?
最直接的因素当然是不断攀升的物价所致。最令人关注的是与生存联系最紧密的食品类物资,“蒜你狠”、“豆你玩”等词汇幽默地表达了这种不满;其次是住行方面的,如房价、油价等。许多人惊呼,在人均收入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中国,在日用品价格上已经赶上发达国家,在房价上竟然超过韩国二倍,直逼美国——这,公众不增加收入能行吗?
但这却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的实质是国家财富的分配体制有问题。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谷建全说,我们河南的工资收入水平在全国是倒数的,与我省工业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省政协委员朱诚身说,去年全省GDP达到2.2万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2%左右,这已经是“十一五”期间GDP连续第5年实现高速增长,但我省个人的收入水平却提高不多,公众尤其是普通公众在无法感到自己的收入同步增长时,就会觉得未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自然就会希望得到更多的收入。
还有,过大的收入差距也让多数公众无法产生满足感。省政协委员张景林说得好:“目前我们看到的收入低的问题,关键症结在于收入差距。”应该说,我省公众的个人收入每年都有增长,但在一些官员的灰色收入面前、在垄断企业的隐性福利面前,在富豪们购买大批房产、出国购买奢侈品时一掷千金的豪气面前,马上显得自惭形秽,觉得自己的收入太少了。
财富的“蛋糕”该怎样切分?
值得欣慰和期待的是,我省“十二五”规划明确写道:未来五年内,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同样是多少。这就是说,我省城乡居民享受改革发展的“大蛋糕”在“体积”上肯定要增大了。但是,分配体制改革是很紧迫的事情,对于现有的这块“蛋糕”,我们要尽快用更科学、更公平的思路把它“切”给各个群体的公众。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能再采用只涨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国企职工的工资,不顾其他群体的做法了。那种思路不但起不到作用,而且还会加剧公众的不公平感。首先,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能过多地投入到城市扩张以及一些形象工程上,这方面再多的钱都填不满,其次是要向提高中低层群体收入这方面大幅度倾斜,这一条最重要。新的收入分配思路的大原则应该是,“大蛋糕”中属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垄断企业那一块,应该比近几年要小一些,起码在增长幅度上低于其他行业或群体,而更多的钱全部用于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生产和生存成本上。
比如,将其用于大幅降低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的税收,降低或取消中低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用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轻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不让公众因一场大病而倾家荡产;用于压缩政府在土地和房产税费上的收入,从而降低房价;用于控制油价、电价、水价等垄断产品价格的随意上涨,取消公路收费站;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城市外来打工者的收入、增加民企职工的收入、增加退休工人的收入;用于不断提高城乡弱势群体的福利保障等等。如果能做到这些,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必定会得到提高。
分配体制改革越早越好
这样的分配思路,才是相对公平的分配办法,才能满足绝大多数公众增加个人收入的期盼和呼声;这样的改革,所有的群体都是潜在的受益者,因为公平是最大的生产力,它利于建立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利于降低社会摩擦成本,利于城乡同步发展,利于减轻城市压力,利于激发公众更大的创业和创新激情,利于促进就业,利于培育更大的消费群体,从而孵化出更多的优质税源,最终实现民富国强的双赢局面。
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及省十二五规划看,省政府的工作思路正是朝向这个方向和目标的,这是令人振奋的。因此,对于收入分配体制方面的改革,不管遇到多大阻力,还是越早越好,拖的时间越长,改革的难度只能越大。Y
新闻报道详见今日本报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