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快乐的孩子绝不会毒杀自己的朋友
(2010-12-01 23:05:24)
标签:
13岁孩子成绩不好毒死同伴应试教育杂谈 |
□岳建国
家住确山县、14周岁的小方学习成绩不好,同住一村又是同学的小明、小亮学习成绩却很优秀,由于家长常拿小明这个“学习榜样”与小方作比较,这让小方很是心烦,于是产生了要使小明“从地球上消失”的念头。11月21日,小方用事先准备的毒药,把前来找自己一起外出玩耍的小明、小亮毒死。
花样般的年华,朝阳般的人生,这一悲剧令人瞠目结舌。对此,驻马店市资深心理咨询师阎伟是这样解答的:拿自家孩子的短处比同学的长处,这是教育之大忌,其直接恶果是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他对“榜样”敌视和仇视。他还说,这也是中学教育中人生观教育严重缺失的一种反映,是应试教育结下的苦果。从家庭到学校,从家长到老师,不少地方把学生的成绩看成教育质量的最高标准,在孩子们的眼中,成绩是天,成绩是地,成绩就是一切,为了成绩,他不惜制造极端事件!
阎伟的这番话可谓一针见血。是的,小方家长“拿自家孩子短处比同学长处”的教育方法确实有问题,但再想一想,这算多大个事儿啊,父母无非是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具体的榜样而已,一个孩子因为父母这几句话就去杀人,背后必定有着更重要的原因。阎伟说得好,严重忽略“怎样做人”这一教育内容的应试教育,才是小方走向极端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原因。
教育专家早就有了共识,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比如习惯、脾气、对他人、社会、人生及世界的看法或观念等,一旦形成,终生难以改变。正因为此,发达国家的儿童在这段时间内都不把知识教育放在首位,而是注重对人格的培养,比如通过游戏和故事,让儿童融入公共生活,逐渐明白道德和法律对人生发展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冲动的代价,尤其是让儿童们充分感受到生活是快乐的,人生是美好的,未来是充满幸福的,是值得憧憬的。如果孩子们得到这样的教育,如果孩子们整天处在爱生活、爱生命、爱他人、爱社会、爱未来的氛围之中,他们能因为父母的几句劝告,在毁灭同伴的同时毁灭自己吗?
可是,当考试分数成为评价一个少年唯一或者最重要的标准时,一个成绩不好的少年即使在体育、演讲、社交等其他方面很优秀,也不会得不到承认。比如小方吧,长期以来,他很可能已经因为作业做得不好、上课不会回答问题、不会背书、考试成绩靠后等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轻视,这已经让他非常烦恼了,已经让他对未来的失去美好憧憬了,在没有幸福、没有快乐、没有理解和安慰的心境中,他唯一寄予希望的是家庭的温暖,是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可是,父母却和老师一样只知道强调成绩,一个14岁的少年,能不自卑,绝望、自暴自弃、仇恨他人、走向极端吗?
无辜的小明、小亮也许正在天上的某个地方一遍遍地质问我们:好朋友的小方为何要害死我们?作为家长、作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我们再也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做出回答,因为我们再也不能让应试教育伤害更多的小明、小亮和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