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搜索时代,“三人行,已无‘我师’”!

(2010-11-25 16:02:15)
标签:

三人行

我师

搜索

工具

杂谈

 

□岳建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其中既包括长者是师的意思,也包括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意思。两千年来,人们都对此深信不疑,即使是现在,它仍然是家喻户晓、每个父母教育子女时几乎都使用过的至理名言。但是,也许是中国历史进程突然进入了一个加速度时代,孔子的这句话似乎不那么灵验了。

 

半个月前我应邀到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游览采访,同行的还有来自全国其他媒体的十几位编辑记者。见面后才知道,除了我和另两个人岁数较大外,其他人都在30岁以下。按理说,虽然我们和他们之间会存在代沟,但毕竟是同行,有共同语言,而且我们比他们具有更丰富的从业经验和社会阅历,我们之间不会存在沟通上的障碍吧!但事情不是这样,不但年轻人没有把我们当成老师,而且他们之间“相互为师”的表现也很少很少。

 

无论在旅游车上、参观景点还是在餐桌上,只要涉及座位安排、上下车等涉及到长幼、顺序等问题,年轻人立刻对我们表现出谦让和礼貌,大都躬着腰,满面笑容地一口一个老师,但在其他场合,就完全把我们忽视了。比如在景区休息时,大家围着一条长凳喝茶,年轻人们个个口若悬河,反复谈论只有年轻人才会经历和关注的话题,其中三分之一时间是在讨论他们使用的手机品牌、上网方式、软件下载及与电脑的兼容等等。直到休息结束,我们三个人也没有插上一句话。另外,他们各自都在说自己已经知道或者正在从事的东西,很少听到“我怎么不知道”、“为什么”、“你说应该怎么做”等这样的疑问句子。

 

是我们完全不懂现代信息工具吗,非也,只不过赶不上最时髦的产品而已;是我们的见识不如他们吗?非也,当导游讲到“蚩尤是这里苗家人的敬奉的祖先”时,年轻人们好像都是第一次听说,一脸的茫然,但我早就知道这个传说。是年轻人之间不需要取长补短吗?更不是。那么,这一代年轻人的兴趣和自信来自哪里呢?,以至于忘掉孔老夫子的至理名言了呢?

 

听这些年轻人谈话听得多了,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都是搜索工具惹的祸!比如,往往不到几分钟,就能从他们的口中听到“我在百度中看到”、“肯定没有,我搜了半天仍搜不出来”、“我回去有空了好好搜搜,比较比较”这类句子。原来,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化,年轻人们早已知道,互联网上的搜索工具远比老人和同事的知识更丰富,且“请教”起来也更方便,更重要的是,搜索出来的知识、信息和思想不是单一的、独家的,而是成百上千的各类知识和信息都向你走来,给你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和更丰富的参考。也许还有人性方面的原因:向搜索工具请教不会感到低人一等,不会伤害自尊心!也许正因为此,有媒体所作的调查显示:“目前城市里的年轻人,平均每人每天要上网搜索12次,有些已经对此上瘾,根本无法离开,比如年轻主妇出去买菜之前都要先上网搜搜价格!

 

一台机器,一堆软件,轻易就把千年古训给颠覆了,这正常吗?“道德“吗?有没有后遗症?我们也许会有这样的不安。但我认为,没有必要为此不安。想想看,电脑、服务器、互联网中存储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并不是机器自生的,仍然是由人提供给它的,这个“人”中,就包括我们每个人身边的老人、中年人和年轻人,我们带着上网本出行,随时向百度等搜索工具请教,这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现象和功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师傅更多、效率更高罢了。

 

相信时代、相信进步、相信科技、相信创新。只要能促使人类进步,即使颠覆古训,即使老人在年轻人面前失去权威和奉迎,那也没啥大不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