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土机:请在孩子们面前停下

(2010-03-19 12:01:20)
标签:

留守儿童

北京

拆迁

杂谈

(大河报社评)

寒假虽早已结束,但在北京的城乡接合部发现,拥有2万名孩子的30所以上的民工子弟学校,都在北京市“为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而开展的拆迁行动中相继消失或搬迁,其中有半数孩子来自河南,由于当地公办学校不接纳他们,目前仍有数目惊人的孩子没有开学。一公办学校的领导告诉记者:“不是我不收这些孩子,是我没接到上面通知,不敢乱收。”一所被拆掉的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杨汝久曾对该校360名孩子做过跟踪,40%被迫离开父母回老家成为“留守儿童”,另有30%的孩子失学在家。与此同时,在这类学校打工的几千名教师也处于失业状态。(见3月18日~3月19日《大河报》)
“留守儿童”现象早已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人为地扭曲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纽带,造成彼此之间心理上的隔阂,而孩子们的人格、性情等也会因从小跟着老人长大而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老人因信息、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对孩子关照不周,又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留守儿童”被拐卖、强迫当童工、乞讨的事件屡有发生,“留守儿童”犯罪的案件也不断上升,而其中的女孩子尤为悲惨,她们更容易成为被猥亵、虐待、诱奸、强奸的对象。那么,“留守儿童”是怎样“炼”成的呢?《大河报》的报道给了我们权威的答案。
 
城市拆迁也许并不能完全避免,但这种拆迁必须以成千上万打工者子女沦为“留守儿童”作代价吗?北京公办学校的上级有什么法律和情理依据将无辜的孩子们拒之门外?为何不在解决好他们入学问题后再拆迁?难道城市拆迁的速度比几万名孩子的未来更重要?政府的这种做法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什么样的印记?
 
一些城市的网友们曾对农村年轻父母们扔下孩子长年到外地打工很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这一点不奇怪,这些享受着城市丰厚社会保障的人当然不会知道化肥、农药的价格有多高,不知道农村人均几分地到底能不能保证孩子的教育、全家人看病、老人养老等一系外生存需求,不知道进城打工是不得已的事情。农村父母与孩子也是骨肉关系,他们对孩子的爱和城里人没有两样,没有哪个外来打工者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担当起作父母的责任,让孩子接受城市孩子才能享受的重点或者“示范”教育,不让孩子在眼界、知识、素质、智力等方面和城市的小皇帝们相差太远,以便将来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命运,可是,他们的梦想在巨大的推土机面前化为乌有!
 
如果我们能站在农民工的位置上好好想想,就能感受到他们心里隐藏着多大的委屈:北京欢迎他们去干北京人不屑去干的脏、累、险但工资很低的工作,可以对他们居住的地面潮湿的帐篷视而不见,可以笑纳他们缴税、交费、创造JDP,可以不给予他们任何社会福利保障,可以看着他们献出青春、壮年、才智和健康之后悄悄回老家自己解决养老问题而心安理得,但是,当外来民工们因自己无力解决子女教育问题而期望北京政府施以援手时,这唯一的小小要求却换来了冷冰冰的推土机!中国有古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面对外来民工们的“涌泉之恩”,北京人却连“滴水相报”都做不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是否太冷酷、太不公道?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日前告诉记者:“学校必须是最后被拆除的地面建筑,必须在所有学生都被妥善安置后才能拆除;北京市将承担起保证每个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定职责,绝不让一个孩子因拆迁而失学,公办学校不得无故拒收腾退学校学生。”希望他的承诺尽早变成现实,河南的孩子们在等待着。 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