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国
继“未婚女青年推动房价上涨”、“丈母娘推动房价上涨”等理论之后,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李光斗1月12日在“2009品牌中国房地产高峰论坛”上发言称,目前全国每年要组成1000万个家庭,但其中一部分人离婚,他们重组家庭时就要购买新房子,故离婚率的上升也推动了房价上涨。(见1月13日《新京报》)
在当前,如果你以任何理由为高房价的“合法性”辩护,那就是自己找骂找抽,李光斗是最新的例子。但是,如果我们能冷静地想一想,就应该承认,“未婚青年”、“丈母娘”、“离婚”等因素虽然不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但起码是次要原因,因为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俯拾皆是。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因素,政府和开发商也不可能联手不断抬高房价,炒房团也不会哄抬房价——因为他们依赖的是住房的无休无止的畅销,如果年轻人办终身大事时都不把房子看成是必需品,请问,高价房子会畅销吗?
毋庸置疑,每个年轻人都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这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之一,与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中国的农业社会延续了几千年,造就了中国人尽量不迁徙(一旦迁徙就是“背井离乡”)的观念,并把置办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看做最重要的财富观和成功观。俗话说的“成家立业”,意思就包括“成家”比“立业”更重要和“有房才有家”。更由于睡觉的地方比拥有土地等更紧迫,所以即使给他人当雇工的人,也大多拥有自己的小茅屋。现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成家立业”这一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所有年轻人结婚时都拼命购买房子就是证明。
但西方人却没有这样的国情。欧美国家很早就脱离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而工业社会因人才和竞争的需要又导致迁徙自由这项法律的产生。在那里,父母及兄弟之间住在不同的州或城市司空见惯,有的年轻人在某个城市“落户”没几个月又到其他城市落户,如果结婚时购买房屋,就会影响他们自由迁徙,因此丈母娘、女朋友在结婚时不会渴求男方购房。前些天,著名主持人倪萍奉劝年轻人不要急着买房子,以防止成为“啃老族”,这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网友的挖苦,她的教训之一,就是要求中国青年能够接受欧美青年的住房观,这种脱离国情的倡导当然行不通。
对此,笔者一直想不通,中国人的住房观虽然古老,但也并不腐朽,并非与社会公平或市场经济背道而驰,因为没有房子的年轻人,大都出自低收入家庭。这虽然是一种超前消费或者过度消费,但与发明高消费和贷款高消费的西方年轻人相比,只不过是消费的重点、方向不一样罢了,可我们的政府为啥就不能顺应这一国情、满足中国年轻人这一特殊的需求?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国情,都是长期的风俗、习惯、制度、文化、民族心理的反映,某项国情只要无害,同样是最基本的民心民意,理应成为推行民主的国家制定政策、法律的依据。
具体地说,我们应该用立法的办法让每一个小家庭都拥有自己的住房。比如,如果父母只有一套房子的,其子女只要领取结婚证,就能够获得国家一定的购房补贴;夫妻双方加起来,最好能占到中低档房屋的一半价钱,剩下的让他们以优惠的利息贷款解决。如果国家财力有限,那么其他的社会福利则可以缓一缓,比如不建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比如减少公务员和垄断企业职工的福利,比如减少政府和开发商在房产行业的利润等,也可从将来征收的物业税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补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但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们结婚时拥有房屋这一梦想得到实现,同时扩大了内需,而且政府还会树立公平分配社会财富的好形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