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领导们召开的研究人事的会议为啥没人打瞌睡?

(2009-03-31 22:01:43)
标签:

开会

只会不议

睡觉

会议本质

杂谈

 

□岳建国


“今天会议上,我注意到台下有3位同志,已经打了很长时间瞌睡,我一直希望他们自己能‘觉醒’,或者他周围的同志能提醒他一下。这样的工作态度,他们的反腐倡廉工作怎么能做好!”3月30日上午,陕西省高院召开全省法院反腐倡廉工作会议,正在会议上讲话的省高院院长安东,对台下几名打瞌睡的院长和领导干部“忍无可忍”,他中断会议讲话,当众对“瞌睡干部”提出了严厉批评。(见3月31日《华商报》)

 

参加会议者无法进入应有的状态,有的小声谈话、有的打瞌睡甚至有的提前溜掉,引起会议组织者的痛斥,这是媒体会议报道中经常出现中的“寄生题材”。可是,时间的年轮在不断地刷新,而这种现象却仍然像“化石”一样我行我素。原因在哪里?有位熟悉官场的朋友告诉笔者:这不能一概而论,咱们中国人并非不会开会,在一些媒体没有报道的会议上,比如在某个部门研究人事问题的副职以上小范围会议上,绝对不会出现有人打瞌睡的情况。这不是会议组织者盯得紧,而是会议与他严重有关,一个瞌睡打过,他或者他所代表的小群体的利益就被不打瞌睡的人弄走了!

 

朋友这段话让我茅塞顿开。是啊,在一些相对严肃公正的村民选举大会上,在都市村庄改造前召开的全体村民意见建议征求会议上,在法官主持的业主与物业公司纠纷调解会议上,在官方主持的拆迁户与开发商利益协调会上,也都不可能出现参加会议者打瞌睡甚至开小差的现象。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会议上是否出现打瞌睡现象,与会议参加者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它与会议的内容、形式和关注度息息相关,而会议的内容、形式和关注度,都是会议组织者事先决定的。

 

其实,“会议”这个词的本身就能清晰地揭示会议的本质,一是要“会”,二是要“议”,二者缺一不可,上面列举的会议就是“会”“议”双全的会议,而那些常常出现打瞌睡现象的会议,基本上都是只“会”不“议”。你看,一个诺大的会堂,台上台下,虽然大家都会面了,但会议自始至终,都是台上的少数官员在进行接力训话,当他们的讲话结束了,主持人就宣布散会了,对于下面的人来说,只需动用耳朵这一个器官就行了,嘴巴和大脑都是多余的。可人偏偏都是喜欢多种器官综合运用的动物,就像是一台电脑,如果你只让他动用耳机,那么他的“CBU”——中央处理系统不但无法运转,而且会“睡大觉”——死机了。

 

可见,会议的“议”才是会议的灵魂,如果不需要“议”,开会就没有必要,发个通知就完事了。但是,某些会议组织者并非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之所以把会议开成了“独角会”、“瞌睡会”、“开小差会”、“无精打采”会,也许有他们的自己的打算,比如没必要民主决策、比如开会的内容经不起议论等等。这个,就是这篇小文难以容纳的讨论题目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