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会议,中国的一大“怪物”

(2009-01-13 16:25:27)
标签:

会议

怪物

本质

异化

单项

瞌睡

杂谈

 

□岳建国

 

有事多讲,没话少说,根据具体情况让会议有长有短本是寻常逻辑,可我们并不真的这样认为——据1月12日《重庆晨报》报道,开短会、讲短话,1月11日闭幕的重庆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大会是一次高效率的大会,仅用时22分钟,使一些参会者甚至没反应过来:“半个小时都不到,结束了?”据介绍,这是1997年市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以来,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次闭幕大会。
http://news.sohu.com/20090112/n261707180.shtml

 

偶尔一次短会竟然成了全国性新闻,与会者打瞌睡的新闻常见报端,可见目前常见的会议形态已经很不正常,这迫使我们必须认真拷问和回归会议的本质。为什么要召开会议?我想最初的会议大概产生于远古时代,当部落的酋长不能用个人的力量解决某一问题时,他就要召集部落内多方利益的代表人士一起面对面商谈,借助众人的智慧分析问题,寻找对策。这便是会议的基本形式、性质和功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复杂化,会议的种类、规模、形式等不断变化,但“互动”、“智慧”、“利益”这三个关键词却无法回避。否则,那就没必要召开会议了。可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一些会议,已经背离了会议的本质,被异化到“怪物”的地步了。

 

第一怪,一些会议参加的人很多,但却没有任何互动。比如某些单纯“传达精神”的会议,都是单向运行,往往是领导自己念通知或者文件,念完后自己说几句套话,会议就结束了。何必呢?现在是信息社会,通知、文件为啥不能采用邮寄、传真、电子邮件的方式送达?官员的表情、主持人的声音值得把那么多人集中到一块连看带听吗?

 

其二怪,一些会议的参与者好像都是木头人,不需要任何人开动脑筋,贡献智慧。比如某些“部署近段工作”性会议,内容都是“总结前段成绩,查找存在问题,部署今后工作”,对于官员来说,这都是已经准备好了的稿子,开会时不需要任何思考;对于参加会议的人来说,更不用动脑子,只管听就行了,如果你忍不住动了脑筋,并且发现了讲话中存在的问题,想到了更好的建议,那也没有你发言的机会。既然这样,为啥不采用贴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登报纸、发表广播电视讲话的方式“部署近段工作”呢?

 

其三怪,一些会议与与会者的利益没有关联。如公布某项改革方案的会议,领导念完方案后讲几句改革的重要性就结束了,并不组织讨论,虽然参加会议的人代表着个人、部门、行业、团体甚至群体的利益,虽然他有非常强烈的借助会议表达利益诉求的欲望,尤其是觉得改革方案不公的时候。可是,这类会议往往不具备这类功能,它要求你只能用耳而不能用口。

 

可见,目前我们看到的许多会议,已经丧失了会议的本质,已经沦为某些官员以开会取代工作、打官腔过官瘾、炫耀优越感、巩固一言堂、傲视民主的一个怪物。参加这样的会议,只能感受到麻木、无聊甚至厌恶,不可能产生兴趣和激情,在这种情况下,与会的人离席、打瞌睡,那则是很正常的事情了。那么,什么样的会议才是真正的会议呢?限于篇幅,我在这里只提供一个范本——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签订全国第一份包干到户合同时召开的那个著名的会议,就是真正的会议,因为这个举措与个人利益和命运息息相关,必须用充满互动和智慧的会议来解决。在这样的会议上,不可能有人随便离席,更不会有人打瞌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