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忆起来,我对“车感”的发现和好奇,大概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了。小时候看到货车司机在高山悬崖间的盘山公路上左右飞驶,我就想,方向盘上又没有刻度,每次转向时应该打多少呢?如果稍有差错,不就翻车了吗?当我看到机关的公车司机以很快的速度将车倒进并不宽的车库时,心里暗暗诧异:他明明看不见,怎么不会碰到门框上呢?
“开车没啥神秘的,开的时间长了,有了车感就自如了。”这是我刚学开车时教练讲的话,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车感”二字。它究竟是啥意思?我好像懂一点其实又很本没懂,也没追问。我真正思考这个问题,是从自己买车开车遇到困境和教训后开始的。比如,车能否从人行道上的两棵树之间穿过去?因错误估计而钻了进去,结果是出不去也倒不回来了;遇到红灯停车后,虽然踩着刹车(自动档),可脚不知不觉松下来导致车缓缓前移,直到顶着了前面的自行车、推车女孩回头恨恨地看我时才发现;首次倒着进车库更是让我急出一头汗——小心又小心,结果还是蹭到了门框上!
有了近三年的开车履历,我才对“车感”复杂、深奥的含义有了一丁点儿认识——原来它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盲驶”时积累的个体经验!我们知道,开车最简单易学的是在没有障碍的地方往前开,因为只靠眼睛就能解决问题。但是,当路两边有一些障碍物时,需要倒车时,这就麻烦了,有的人几个月都不能掌握。为啥?因为你的眼睛或者看不到障碍物,或者虽然能看到,但不能确切地知道它与车身之间的距离,只能靠“盲驶”来解决问题了。当这种“盲驶”的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当驾驶员不用下车就知道自己爱车的长短、宽窄、高低和性能、就能知道障碍物和车身之间的准确距离时,他就具备了初步的“车感”。
“车感”的第二个境界是“人车合一”。以我的经验为例。要将车子开进小区内自己的车库,首先要沿着一条小巷进入,到中间时还要来个急转。刚开始时,明明觉得不会蹭住,可一加油门就蹭上了;有时心里一凉:不好,蹭上了,可下来一看,不但没蹭上,而且还有相当距离呢!于是我明白,除了能准确估计出车与障碍物的距离,还要做到人与机器的熟练配合!想想看,眼睛先目测出距离后将其传给大脑,大脑通过意识、神经、骨骼和肌肉指挥双手和双脚,双手和双脚又精确地操作方向盘、油门、离合器和刹车,最后才能使车轮以正确无误、恰到好处的速度和方向朝期望的地方停车,其过程中如稍有偏差,全身所有的感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感觉到,并且马上传回大脑,迅速进行第一轮调整——如此周而复始,才能完成计划中的停车!啊啊,多复杂啊,在这一连串的程序中,人与机器如果不能充分融合,能顺利完成任务吗?
但“人车合一”仍非“车感”的最高境界。如果开车两三年,即使在行进中,驾驶员目测出的车与障碍物的距离,其误差也会很小,甚至不超过一寸。但这与我听到的高手相比根本不算个啥。十年前一位老同学从部队退伍,与他闲谈时他告诉我许多奇闻,其中一件事是关于司机的:部队进行技术比武,有个司机能在用黑布蒙着眼睛的情况下,将货车从用两根窄窄的木头搭成的简易小桥上开过去!想想看,这绝对不只是“车感”了,他已经让汽车周围的大地、空间、小河、小桥等都同自己融为一体了!这是什么境界?我只能用超凡脱俗、成“仙”得“道”来形容他了!
说到这里,就有一些神秘的成分了。但我觉得“车感”中确有某种我们不能理解的东西在起作用。其实,各行各业都有类似于“车感”的现象存在,比如杂耍演员在钢丝上倒翻跟头时,或将七八个小球连续向高处抛起,然后用手脚甚至后颈一一接住时,完全凭借眼睛根本做不到,凭什么呢?那就是类似于“车感”这种神秘的东西。再放开看,这些东西并非是人类独有的,动物在这方面往往有更多更奇妙的表现,令人难以企及。如青蛙能在半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伸出长长的舌头将几米外的昆虫吸进口里,从放慢了的摄像资料中看,期间也经历了一连串十分复杂的程序。可见,这种现象源于所有生命赖以生存和延伸的一种本能。至于这种本能是从哪里来的,恐怕连当代的科学家都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们只能用神秘二字来结束对它的追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