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小冰的诗撞了谁的软肋
(2017-09-06 10:29:10)
标签:
杂谈文化时评 |
河水上滑过一对对盾牌和长矛
她不再相信这是人们的天堂
眼看着太阳落了下去
这时候不必再有爱的诗句
全世界就在那里
早已拉下了离别的帷幕
这首题目为《全世界就在那里》的小诗写的怎么样?
你能看出写诗的是怎样一个“人”吗?
机器人下围棋战胜人类之后,机器人开始写诗了。继在北京举办了她“个人”第一部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新书发布会后,近日,微软机器人小冰,在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开设专栏“小冰的诗”,独家发布她的新作《全世界就在那里》(外二首),第一次在报纸上开专栏,再次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讨论。
周日晚上有媒体朋友采访我:你也好歹算是在中文系浸泡过几年,你觉得小冰的诗写得怎么样?把小冰的诗找来看了看,从一个中文系毕业生的角度来看,个人觉得在当下诗歌界也能算中等偏上水平吧。但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围棋上人类输给机器了,只能咬牙认着;这诗写得有没有“人味儿”,是否能令人信服,可得掰扯一段时间呢。
看小冰这些诗歌的时候,我正在看湖南卫视的一档《我是未来》节目,正在为未来科技的无限发展可能惊叹不已。有人说,未来科技有两条主要发展途径——智能机器人和生物科技。今天微软小冰能够写诗,无论写得是否精妙,至少代表人类在人工智能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
早在二十多年前,作家刘慈欣等就做了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终端从事文学类创作的尝试,可以用词库和语法库自动“创作”生成诗歌,“我面对着惊恐的天使和实心的大衣,虎头鲨和花和鸡尾酒和三角洲还有平方和都在思恋……”比起当初的这种词语僵硬的拼凑,小冰的诗,显然有了更多的“人气儿”,向接近人类创作型的思维,又进了一步。我们不能蔑视这种进步所在。
前两天刚看完HBO新推出的一部科幻电视剧《西部世界》,讲述的也是人工智能问题,通过大量的信息输入和不断重组,智能机器人甚至会产生意识,从而完全具有了人类的各种行为能力。至于微软小冰会不会实现或代表这一发展趋向,尚不得而知,但至少有这种可能,我们很多人纠结的其实就是这种可能,就是人类这种很意识化的主观行为,被替代的可能性与边界,到底在哪里。
技术变革的无限可能,恐怕并不以人类自身的好恶,就能短时间内廓清。很多人当下依然坚信,人类终究具有不可完全被替代的“主观能动”。问题是,这种能动性被调动的如何?被守卫的怎样?
回到诗歌,我纳闷的是现当代诗坛到底怎么了?没见过哪位诗人的诗让人念念不忘,广为流传,偶尔荣登新闻版图的就是脑瘫诗人、机器诗人,诗歌成了极少数人自娱自乐的舞台,很多人所写的文字组合怪异,不知所云,完全打动不了人们的内心。如果这样,这些诗歌是陌生的人写的,还是陌生的机器写的,又究竟有多大的差异?
从文学的历史来看,一门艺术如果过度孤芳自赏,一定会被历史抛弃;机器人取代了人创作诗歌,也就没什么大不了。比如若不告诉你这诗是小冰写的,你真的看得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已经有人做过实验,把小冰的诗歌匿名与人类诗人的诗作放在一起,大部分读者并不能明显区别出来哪是小冰写的。
著名诗人向以鲜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真正要把诗歌写好,写得清晰,写得鲜活,并且强烈介入我们的肉体、介入我们的心灵、介入我们的当下,介入我们民族或祖国最深的痛处,至少小冰目前还做不到。小冰目前的确还不够完美,但向诗人最后一句话也同样关键,可目前“平庸的诗人也做不到”啊。
人类若不争气地甘于平庸,机器就会越来越残酷地来把你代替。这不是机器的人化问题,而是人的机器化了的问题。所以,面对智商越来越高的机器人诗人“开专栏作诗”,简单唱衰与叫好都是不够的,寻求答案要反求诸己,要呼唤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