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布手机号”到“一毛钱维稳”距离有多远
(2011-03-27 20:00:24)
标签:
杂谈 |
“组织部长和纪委书记要亲自受理电话,如有其他公务,应安排工作人员接听电话,并认真做好记录。”为进一步严肃换届纪律,畅通反映渠道,山西省纪委、山西省委组织部联合公布260名各市、县(市、区)纪委书记、组织部长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据了解,此举在全国尚属首例。(3月22日《新京报》)
这本来是好事情,但在号码公布的第一天,“好事”的记者便依照官方公开的信息,在260人公开名单中随机抽样33人,3人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没有关机的30人中,16人无人应答,4人正在通话,接通率不到四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有官员表示,电话邮件明显增多,反映的问题方方面面,还有一些省外不说话的“试探电话”,有官员说,畅通信息渠道举措挺好,唯一的弊端是,骚扰电话多,挺影响工作。
冷看以往每次公布官员电话,几乎都会在第一时间遭遇类似的“梗阻期”,这会导致官员的排斥心理,“烦”、“影响工作”。也正因如此,很多“号码公开”的措施都在一段时间之后不了了之、无疾而终。从道理上讲,我们可以说这种“民意井喷”正是以往渠道不畅通的结果,“试探电话”正是对他们的诚意持怀疑态度的表现,“投诉鱼龙混杂”也是在为以往欠账“埋单”,接听这些鱼龙混杂的投诉正是官员们的本职工作而不是“影响工作”,但不能否认,措施有效无效,是不是作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员们的态度,这种“井喷”很容易浇灭大家的热情之火。
怎么办?这真是一道迈不过去的门槛吗?不由得想起上个月《南方周末》关于江苏睢宁“一毛钱维稳”的报道。当地官员公布手机号码“短信问政”,收到四万条求助短信九成办结,很多矛盾便靠这发短信的“一毛钱”成本便得以解决。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据说在手机号码公布之初,反映失实信息的短信占20%至30%,还有很多侮辱谩骂、造谣中伤、人身攻击的内容,有些短信让书记县长哭笑不得,甚至有老人为了老龄再婚的事儿向书记叫板,“你能解决我的问题,就是为民办事的王青天,否则就不是。”
如何面对这种乱象?看山西现实,接通率不足四成,或许便是一些官员的态度——回避躲闪,阳奉阴违。而综观江苏睢宁的经验,唯一能得出的结论就是——穿越乱象,除了诚恳、耐心地面对,别无直径可走。一时的骚扰、试探电话、短信,在所难免,应该被放大的,不是“骚扰电话”,而是非骚扰真实举报的电话,这些能被解决吗?反馈能够及时吗?处理能够公开吗?睢宁县正是落实专人专办来信来电、建立督查承办反馈等制度配套办法,雷厉风行地将大部分问题解决掉了,释放出了最大的诚意,不实、骚扰类短信电话才大量减少,直至后来几乎消失。虽然这当中也因才取对发送虚假短信在内的行为进行“不守信评定”而引发轩然大波,但记者调查的结论,主要还是“诚意换诚意”,良币驱逐劣币。
所以,简单地抱怨民众素质低、无聊骚扰是没有意义的,矛盾是用来化解的,不是用来对立放大的。是劣电(话)驱逐良电(话),还是良电驱逐劣电?这正是横亘于山西纪委、组织部门面前的门槛。跨越这道门槛,没有什么旁门左道,灵丹妙药,只能是带着诚意迎难而上,不妨先对骚扰类信息一笑了之,只有每一个真实举报都能得到严肃处理,只有对换届过程中每一个蛛丝马迹都能当成严格问责,只有每一个懈怠慢作为都能被核实查处,大家才会认为你公布号码“不是作秀”,而是动真格的“真作为”,骚扰才会离席,忧虑才会散去。这不只是换届之时纪律监督的法宝,更是日常反映渠道通畅、确保社会稳定的法宝。
而在获得这个法宝之前,它首先是一道门槛,被门槛放倒,还是从容迈过去,考验的是决心、诚心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