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人的“高明巡游”
(2010-01-27 11:56:28)
标签:
杂谈 |
1月24日,因佛山南海区江南发电厂欲建污泥焚烧项目遭“邻居”高明区市民反对,高明区网友、市民等以建议当地政府加强规划协调、保护并改善环境为目的,开展了“戴口罩巡游活动”。此次活动人数达400多人,巡游时市民高呼“保卫家园、反对污染”等口号,以表达对西江沿岸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期望。(1月25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
事实已经并且继续证明,广东番禺、佛山、顺德等地的“垃圾焚烧”“污泥焚烧”项目,正在作着一份比“焚烧”还要重要的特殊贡献:为中国式民意表达提供探索的样本。它们告诉世界:不要动辄说中国老百姓公共冷漠,对什么都爱答不理,在他们身上,从来就不缺少“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热情,缺少的只是一份足够舒展、足以释放的舞台,以及在这个舞台上正确表演的逻辑。“高明巡游”之所以值得称道,并不仅仅是一种张扬的维权意识,更是因为有秩序表达的技术进步,以及在这种克制基础上和当地政府形成的良性互动……这些在倡导表达时代的中国,都弥足珍贵。
说高明人的“巡游”是高明的,是因为与以往一搞维权就火冒三丈、火药味十足不同,高明人没有火爆地堵住道路、围住政府大门,他们的巡游队伍组织有序,只占一个方向车道,加上警员维持秩序,最大程度做到了“我只表达诉求意见,却不干扰公共秩序”。高明区政府在当日下午发出的通报中也承认,“整个过程持续3个多小时,市民无过激行为,没有发生治安、交通事故。”抗议行动也可以搞得这么“和谐”,这未免多少有些让我们感到意外。
其实一看便知,再高明的“巡游”,本质仍然不过是一次“群体性事件”,但发生在番禺、佛山等地关于焚烧项目的“群体性事件”,不再只是剑拔弩张的狰狞概念,而是呈现出官民互动的民主通道,尤其在当地政府对巡游行为作出积极性回应之后,再看这次“巡游”式抗议,良性的“呼唤——应答”模式,尤其绽放出几多温馨与可爱来。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结果,“巡游”之后的网民总结得很清楚:“在维护自己生存权益的同时,也请履行自己保护环境的义务!”这里的“环境”二字,显然需要多方与立体的解读。
“高明巡游”让笔者欣喜激动,实在因为它表现出了更多成熟社会政治民主生活的特点。自厦门PX事件开始,不管是“喝茶”、“散步”,还是“溜达”、“巡游”,多种形式的公民表达,在持续地积累经验,这也是不可小觑的社会精神财富。以往这种“巡游”的新闻与照片,大多是一些洋面孔,如今我们也能看到国内民众有秩序、讲文明、在与维持秩序的警员“相安无事”地氛围中表达民意,怎不让人欣喜?经过几年的“磨合期”,不管是政府施政还是民众生活,都越发成熟:直接冲突减少了,互相体谅增多了;分歧对抗减少了,治理共识增多了;各说各话减少了,良性互动增多了……记不得是广州哪位领导说的话了,“政府和市民在一起成长”——这是一句颇能打动人心的表态。
论者梁文道先生曾以香港历史作镜鉴,为公民抗议权利正名:越是尊重这项权利的社会,越能保持稳定与祥和。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明人的“高明巡游”所呈现出来的理性、克制、善意、互动……都是让大家能够触摸到祥和的现代社会生活的“把手”,每多一点点,我们就会离那种温暖的生活更近一点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