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等上级批示”暴露的“行政不专业”问题
(2008-11-17 16:31:55)
标签:
杂谈 |
【核心观点:最有效率的行政管理应该是责、权、利明确统一的专业化运作,但在政府管理部门,这种“专业化”、“职业化”化的意识并不强,常常陷于“一锅煮”的状态,很多问题不是在各个层级解决的,而是都要逐级上升,结果一是效率低,二是领导累,三是底下人无所适从不敢决断,不见批示什么也不肯干。】
杭州地铁工地坍塌事故造成多人死亡失踪,成为“中国地铁修建史上最大的事故”,事故发生后,更令人痛心的一个细节被报道出来:11月16日晚上,当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赵铁锤、浙江省副省长金德水、杭州市市长蔡奇责问地铁施工相关负责人“是否在事故之前就曾发现过事故隐患”时,该负责人表示确实存在隐患,之所以不事先采取措施解除,是因为已和上级部门汇报过,需要等待上级批示。对此回答,三位领导均表示,出现这么重大的安全隐患,施工单位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补救,根本不需等待审批。(11月17日《广州日报》)
本可以解除的隐患,为什么一直存在到酿成大祸?三位领导的批评是有部分道理的,毕竟,人命关天的事情,怎可以如此懈怠,难道不见批条就可以毫无担当?但事情显然不是痛骂施工方这么简单。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施工单位或许也有苦衷:如果面对的不是简单明了的“小隐患”,而是原因复杂矛盾尖锐但情况不甚明朗,需要进一步探明甚至停工整顿,那么,他们敢作出多少决断?如果进一步探明的是“小问题”,兴师动众的“大停工”若耽误整体规划布局,施工负责人是否能担当得起政府部门的“问责”呢?人命面前,无意于为施工方开脱,只想说,施工方发现重大隐患之后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
要害问题在于:施工方有多少权限,在“领导批示”没下来之前,作出力所能及的反应?就判断施工隐患来讲,施工方应该比“上级领导”更为直接,也更为专业,那么,这群“更为专业的人”,为什么不能依照自己的专业判断来决断行动,而只能坐等不甚专业的“上级领导批示”来安排下一步工作呢?有人说,是“上级领导”没及时批示的“官僚作风”,让施工隐患抢到了“批条”的前头肆虐发威。“官僚作风”可能是有的,但一句“官僚作风”显然太过笼统,“领导批示时效延误”的结论暂时好像也没有信息支持,笔者以为,就目前信息来看,这里面暴露出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行政运作不专业”的问题。
按照管理学理论,怎样才能实现最有效率的管理?那就是责、权、利明确统一的专业化运作,实现每一个岗位都能有明晰的岗位价值,你要担负怎样的责任,就要对等给怎样的权力,继而也能享受对应的利益——每个人做什么,不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都是非常明晰的,下级有下级的权责利,上级有上级的权责利,都非常清楚。该有的责任不担当,就需要被问责;该有的权力不运用,出了问题也要被问责。这种管理的专业化运作的结果,就会令每一个岗位表现出“职业化”的状态——更有能力、更有效力,自然也就更有“生产力”。
整体而言,这种职业化运作状态被企业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外资企业,我们常常感慨其运作过程的职业化程度“令人咂舌”——组长就是组长、主管就是主管、经理就是经理,严格按照流程操作,令权力实现高效率运转。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政府管理部门,这种“专业化”、“职业化”化的意识并不强,很多时候仍然陷于“一锅煮”的状态,很多问题不是在各个层级解决的,都要逐级上升,最后芝麻大小的事情也要上升到最高领导那里“批示”,然后再反馈下来“执行”,结果一是效率低,紧急事物也是老牛拉破车;二是领导累,每天等着批示的事情一大堆;三是底下人无所适从不敢决断,不见批示什么也不肯干。对这个问题,牛群、冯巩的相声《小偷公司》里有经典的讽刺。
我们不妨想一想,这样的弊病在多少部门是司空见惯的?这种不专业化、不职业化的结果,就是造成责权利的扭曲,很多事情都发生了严重变形,也令公共资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如城市建地铁,的确是大事情,我们通常看到的思路是,把工程招标外包出去,而这种形式最需要的就是充分的理顺责权利。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若不能充分尊重“专业”,不能充分按照责权利的原则实现分级的承担与用权,就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付出血的代价。
痛定思痛,行政部门应该从“坐等领导批示”的惨剧中总结教训,从对专业化用权的“集体无意识”中走出来,通过认真自省,有意识地加强行政用权的专业化运作——公司需要“职业人”,政府同样需要“职业官”。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811/1117_17_880527.s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