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深圳一名市民乘公交车时连续等来了11辆车都因车上过于拥挤拒载乘客。该市民大受打击,在网上发帖称,“诚邀副市长张思平(分管公交)乘坐一下356路公交车,作为一名市民,我愿意出10000元来补偿市长从百忙之中乘坐公交车的费用”。接受记者采访时,该市民称他不是在开玩笑,目前一万元资金已经准备好。(2月26日《南方都市报》)
市民摆下了“万元补偿阵”,公开“叫板”了:来吧,从温暖的办公室与宽敞的小轿车里走出来吧,像一名普通乘客那样,亲身体验一下普通老百姓是如何挤公交的,用亲身经历,来认知城市的公交服务究竟是怎样的水准!窃以为,这个“板”叫的好,叫出了一个公民对官员的殷殷期待。
出门挤公交,是绝大多数市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而市长乘坐公交,还需要市民“拍下万元”高调邀请,这本身便很不正常。这也说明,很多官员的生活方式跟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已经大不相同,这就使得他们虽然屡屡声称“要体察百姓疾苦”,但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总是难以产生“切肤之痛”。比如城市公交,领导们可能也知道“公交状况并不太好”,从媒体上也多多少少能看到一些挤公交的狼狈场面,但坐在自己的专车里上下班,就无法体会站牌下等一个小时也挤不上车的无奈,就无法感受或烈日当头或寒风刺骨的煎熬——认识不深刻,就很难对“公交优先战略”表现出足够的积极。
副市长先生会欣然“应战”吗?我倒是期待这位被“邀请”的副市长能够以雍容的态度,面对一个普通市民的盛情邀请——万元补偿就不需要了,体验公交也属分内工作吧。正如有网民所言,“凭什么给他钱?连车票都让他自己掏腰包,这是市长该干的呀!”
只有过过与普通百姓大致无二的生活,才能真正体察民生疾苦。电视里常常会播康熙、乾隆微服私访的电视剧,那个时代信息不畅通,上头想知道一点民情,要杀费苦心,乔装打扮,甚至不惜要被关进牢房。如今不同了,信息时代里,大众传媒几乎让所有的民间疾苦都“裸露”了出来——看不起病死在医院门口的,上不起学兄妹“抓阄”的,为了买经济适用房排队数月的,乘坐火车回家被挤下站台惨死的……这些东西官员们不可能看不到,他们有了太多了解社会疾苦的渠道。
但老百姓已经不能满足于官员只是对民生疾苦“浮光掠影”的了解,而是期待他们能够有更多“切肤之痛”的感觉,保持着对社会必要的痛感,而不是为自己工作总结里的成绩所陶醉,而沾沾自喜。领导乘几次公交很重要吗?笔者以为,就是很重要。曾任纽约市长的布隆伯格有一个被人们所称道的“喜好”,就是不坐专车,每天都坐地铁上下班。在拥挤的车厢里,布隆伯格经常找不到座位,只能站着。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在作秀,但他自己表示,乘地铁既省钱,又可缓解市中心交通拥堵,还是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而且他可以了解交通部门的工作情况,化解市民对地铁安全的忧虑,可谓一举多得。布隆伯格所言的这些“好处”,或许每一个市长坐公交的时候,都能够体会得到。
这种体会对于中国的官员尤其重要。中国缺少“可进可出”的文官制度,多数官员都是“职业”的,从基层到中层,从中层到上层,一路走来,一些官员的生活圈子、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甚至思维方式,已经跟老百姓的生活严重脱节了。物价上涨了有工资补贴的及时“跟涨”,所以不关心“涨价”冲击;头疼脑热了有配套的医疗保障,所以医院缺钱“不给投入给收钱政策”;房价上涨了要么有福利房可分,要么可以特权购买,所以可以“经营城市”,以高房价拉动地方经济……官员是不乘公交的,所以公交车上挤成什么样子了,他们都可以用“今年已经加大了公交车扶持力度”来说服自己。
民生无小事。要想让我们的官员真正想民之疾苦,思民之所急,就需要他们屡屡有“普通一民”的生活体验,这也是具有了更多公民意识的市民自然而言要有的期待。有人说,那个深圳市民“撂下万元邀请市长”,有点哗众取宠和作秀的嫌疑。或许有一点,但这有什么要紧吗?要紧的是,副市长先生会接受市民“乘公交”的万元邀请吗?他会为市民开出的“万元补偿”而感到不安吗?不脱离群众,首先是不脱离群众的生活方式。通过一个普通市民的“叫板”,我们的官员,会听到民众对他们“过点老百姓日子”的殷切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