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看病最不贵”并非未经大脑的混账话

(2008-02-19 15:34:17)
标签:

杂谈

2月18日,在广州市“两会”上,政协委员、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曾其毅为看病难和看病贵“把脉开方”—— “所谓看病难看病贵,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他说:喝一次茶要多少钱?大家对生命、医疗技术不够尊重,所以就觉得看病贵,修一个人一百多觉得贵,“修”一个机器、换一个汽车零部件要几千块却没人觉得贵,这是价值观不对。(2月19日《新快报》)

 

哪里是“把脉开方”,分明是往国人治病的药瓶里勾兑毒药敌敌畏嘛!这话一经报道,相信一定会是“人神共愤,人见人骂”。恐怕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这等对人民群众民生疾苦毫无感情的高论,竟然出自主管医疗工作的卫生局副局长之口,并且上升到“正确价值观”的高度来教育国人!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如果基层主管卫生的官员都认为“中国是看病最不难、看病最不贵的国度”,他们还会有“切实解决”的动力吗?尤其你还告诉大家,这多半是用纳税人的钱“走遍了全世界”之后得出的结论,这不是养了“白眼狼”吗?

 

骂完了。仔细想想,这事不对呀!曾副局长久居官场,不是傻子,咋就会说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混账话?他难道不知道这样的话无异于往男性厕所里扔石头——必然要引起公愤(粪)吗?仔细分析报道,并将同日广州另家媒体《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拿过来比对相看,恍然大悟——曾副局长说这些是有背景、语境的,我们看到的是被“节选”了的,在那句“看病最不贵是中国”的后面,还有一句更重要的“老百姓老要自己掏钱(看病)所以觉得贵”。他想说的是,中国看病的绝对价格不贵,但因为没有健全的医保体制,老百姓看病都要自己掏钱,当然就贵了。

 

冷静地看,这个说法是有些道理的,甚至可以说触及了医疗机制的根本问题。尤其在说完这些话之后的呼吁,还是很有见地的——他说,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医疗体制是互济共助式的,国家补贴多、市民都会买保险,雇主也会帮雇员买医疗保险;但在中国全靠老百姓自己承担,所以我国应该建立良好的共济互助体制,良好的医保机制——一国医疗事业当然需要有正常的收支资金来支撑,某种角度上讲,“很多人出不起不等于看病贵”,而在于社会分担医疗支出的机制有问题,这样的看法也未必就不是真知灼见。

 

当然,曾副局长在表述上不是没有问题——上升到价值观层面教育国人,忽略了大家在日常看病就医上的现实苦难;拿决定能否活命的“修人”跟“修车”相比,显得有些冷酷而不着调;更重要的是,他的立论也有错误。

 

比如,曾副局长的论据是“在中国,专家门诊的诊金是7元,但是国外要请一个医生看病,诊金是300元”。但问题在于,中国看病贵不是贵在“门诊费”,而是贵在以药养医上,小病医院也能给开出天价药来;贵在这个器械那个器械的诊断费,甚至治个感冒也要做CT拍“片子”,治麻疹也能做几个“核磁共振”;贵在随便做个手术也要给这个给那个塞“大红包”上——7元门诊费和人家诊金300元不属于对等的层面,或许医生对卫生局长不敢这么胡来,他只需要“门诊费”,但对普通老百姓,他们太敢这么干了。没有深入剖析现有医疗体制里面存在的诸多变形,自然会引起深受其害的国人极其不满。再说了,看病贵不贵,要看诊金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根据2006年的数据,美国人均年收入3.7万美元,中国人均年收入0.16万美元,考虑治病承受力时,这样的差距决定了不能做简单对比。

 

但个人以为,即便有这些问题,这个副局长远没有到需要我们“诛心”的地步,他提醒市民医疗消费的价值观念需要更新,也很有启发意义。正确的废话谁都会说,比起光会迎合公众,跟着大伙说“老百姓看病真辛苦”却从来不利用自己的身份资源从运行机制上作思考的官员,曾副局长的话虽然有些刺耳,却更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下医疗体制上的问题。如果我们只是“偏听偏信”地板砖与口水齐飞,就把这么一个人骂得一无是处,千疮百孔,就是把他冤枉死,除了制造了一次舆论泡沫之外,对老百姓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在“中国式医改”仍处于反思阶段的时候,从“看病不贵”的“混账话”中反思老百姓普遍感觉“看病贵”的窘境,并从运行机制的角度、从价值观念的角度、从医保体系的角度,提出更有前瞻性的一些看法,这是比简单骂人更重要的事情。

 

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8-02/19/content_388100.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