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打“持久战”的高度应对这场冰雪危机

(2008-02-02 22:56:33)
标签:

杂谈

   (贴两篇命题作文)
 
   “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过去,灾情还在继续发展,形势还很严峻”——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向全国发出了警告。

    就在人们刚刚在“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中稍稍站稳了脚步的时候,新一轮暴风雪已经无情地席卷而来。2月1日,湖南、湖北、上海、浙江等地又降大雪,一些一度可以通行的高速公路再次出现严重堵塞,通信、电力、物资供应等面临着新一轮冲击——旧压未解,新压来袭,雪上加霜。

    在新一轮暴风雪席卷而来之时,我们需要彻底放下“毕其功于一役”的幻想,强化一个意识,接受一个现实:目前这场抗击冰雪的战争,很可能将是一场“持久战”,而不是一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闪电战”。不同于“闪电战”,“持久战”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更需要耐力、协作、智慧、理性的杠杆。

    唯有认识到是“持久战”,才能强化地域、部门之间的协作意识,表现出“全国一盘棋”之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优势。发改委、公安部、民政部等23个单位联合成立了应急指挥中心,但简单的联合尚不足以迅速盘活格局,要编织出抗击打能力的网络,更需要以利益、问责、监督等多种方式加强地方政府和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协调,实现及时联动,而非单纯地从上至下的“推动”。

    唯有认识到是“持久战”,才能强化企业、公民个体的参与意识,避免“唯有政府在战斗”的乏力短板。雪灾当前,虽有企业或出资或出力,让公众感到了丝丝暖意。但整体而言,公众人物、明星、企业家们本次表现得并不够好。一个能经得住各种考验的社会,必然是全方面能量调动的社会,把所有的责任简单地推给“公权部门”,社会自身缺乏自我调动,这并不正常。

    唯有认识到是“持久战”,才能在抵抗灾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迅速提升“战斗力”;才能对加强了灾害程度的所有“人的因素”做出反思,并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拿出一份全面的“反思措施”。很多人不理解,在北方常见的雨雪,何以会在南方成灾?中东部电网线路设计覆冰标准过低的问题、电煤管理库存量过低的问题、应急预案缺乏可操作性问题……这些教训需要在不断总结的过程中得以弥补,在新一轮的冲击面前,没道理总是晃动着“上一次”的教训。

    唯有认识到是“持久战”,才能对此前已经矛盾凸显的物价、民生问题提高应对能力,避免大灾之后,物价、供应等对民生困境形成“二次冲击”。一年来,“涨”字令国人饱受压力,在全国大范围的雨雪天气之后,由于不可抗拒的因素,今年春节期间的物品供应、物价水平必然会受到冲击——如何有前瞻性地做好预期安排,避免冰雪冲击之后的供给冲击,实现物价的软着陆,是这场“持久战”不可回避的“收尾战”。

    如果认识不足,以为这是一场可以速胜的“闪电战”,就很容易陷入盲目乐观的漩涡。比如,有地区劳动部门为了强调自己在“劝导外来务工人员留城过春节的工作力度”,声称“外省务工人员返乡过节比例下降到41%”,这个数据何来?有多少科学性?没有交代;是否会让一些本已打算留下的人见“没多少人要走了,不妨咱走”的念头,进而起到反作用?他们是不考虑的。再比如,有的地区在好不容易输送走一批滞留旅客之后,便欣慰地宣布“成功化解滞留危机”,结果车站马上再次涌来十数万人,这是不是盲目乐观?甚至铁路部门公开声称,“这次铁路在抗灾斗争当中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全国200万铁路职工做了自己该做的工作”,而此话披露之时,也正是新一波冲击来临之时,这算不算对灾害的持续性认识不足呢?会不会形成懈怠?

    冰冷之时的确需要太多喜讯的温暖,但喜讯是必须建立在“持久战”的战略平台之上的。不能因为信息的混乱,令大家对灾害形成错误观感。做好滞留旅客的安抚工作、让不回家过年的游子感受到家的温暖、谨防冰雪之后出现通货膨胀、确保大量复产的煤矿不至于“抓死放乱”的怪圈、路通了之后做好灾区重建……这必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短期矛盾或可化解,长期矛盾更需致力。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我们相信,亿万国人在战雪灾抗冰冻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精神,必将如同2003年抗击非典、1998年抗洪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精神一道,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但一切远没到盘点的时候,就当下而言,我们应以强烈的忧患意识看到:唯有以打“持久战”的高度应对这场冰雪危机,我们的脚步才不至于在犹豫中慌乱,我们的路才能直指前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