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虚构人物许三多竟然击败李安、王朔、史玉柱等对手成为本年度的“新锐人物”?是的,在日前公布的《新周刊》本年度新锐榜中,《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荣获最大奖项,获奖理由是“以钝感的力量感召了普通人的心灵”,“他的迟钝、缺心眼和一根筋,为内心与现实相悖的人提供了自我反思的契机”。据悉,这是新锐榜史上第一次由虚构人物当选。 (12月17日《北京青年报》)
几天前,当《南方周末》列出2007年最具影响力人物候选人名单的时候,人们也看到了这个虚构人物的名字,缀在其后的评价词里写道:复杂的事物往往折服于最单纯的本质,一个虚拟人物的真实存在,一个浮躁社会的强烈对照,与成败无关,与信仰、真诚和“好好活”的态度有关。
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个虚构人物竟然有如此大的影响;这又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许三多身上,充满了我们这些所谓现代人正在丢失的东西。其实,许三多的钝感给了浮躁的现代人一个踏实生活的反思,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面则是:我们从心理太需要那个把木讷的人打造成“兵王”的土壤,太需要这样“不被抛弃、不言放弃”的情感归依。
当《士兵突击》热播的时候,有人就惊奇的发现,这部“纯男人”的戏——里面愣是找不到一个“异性”来。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成就“现代孙少平”的励志功效。尤其钢七连那句经典的 “不抛弃、不放弃”一次次被喊响的时候,有朋友报料,我们一些人感动得一塌糊涂,甚至鼻涕一把泪一把——编剧够狠,一下子挠到了我们的痒痒处。如果说许三多的成长,张扬了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的“团队文化”,那么我们很多人跟着哭天抹泪、感动不已,是因为我们也需要类似的情感皈依。
有网民曾提出一个假设的命题:如果许三多当时没有进部队,而是出现在一家现代企业里会怎样?作为父亲口中的“龟儿子”,他木讷、懦弱、幼稚、逃避,严重缺乏自信,哪还有优点?按照现代企业“短平快”的标准,还用得着“试用期满”才被淘汰吗?没有人会自诩为“许三多”,但许三多需要的土壤,我们每个人却都需要。一个从某企业辞职的朋友伤心地说,她在那里工作“感觉像是被抛到了沙漠,周围全都是狼群,他们并不希望我把工作做得太好……”我不能想象那是怎样的环境,但却可以想到:没有归属感,随时担心被抛弃,随时想到要放弃……连梦想都无法生长的地方,怎么可能创造幸福与价值?
“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情感,是一种不轻易抛弃队友,用归属感、集体感、荣誉感助推队友的真挚情感;“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在任何困难面前也不放弃,目标简单却信念坚定的执著精神。现在谈精神似乎是件老土的事情。然而,正是因为一个团队大多数成员秉持了这样的文化,才成就了许三多,也成就了一个英雄的连队。有人说,看《士兵突击》的时候,感情分为复杂的三个阶段——开始不齿许三多,然后想抽他,最后为他哭了。这样一个弱小的符号,让人更容易产生共鸣——生活在现实里的我们,其实都是不断面临困境、接受打击的小人物,我们既需要绕开复杂选择单纯、脚踏实地不轻易言败的执著,更需要被周围的人善待、不轻易被抛弃、被放弃的温暖。
《士兵突击》中还有一句经典:心稳了,手才稳了。唯有在一个“不抛弃、不放弃”的情感环境里,每一个人的尊严、信念、执着、真诚才能在“心稳了”之后被最大程度地挖掘,继而产出“手稳了”水准的高质产品。不管是过好生活捎带着实现社会担当的理想,还是认真履责捎带着过好生活,我们原本不需要把一切搞得那么复杂,那么勾心,那么冷酷。“头脑简单”地向前努力,加上一份与人为善的向上土壤,我们才能期待实现心中的“兵王”梦想。
唯有不抛弃别人,自己才不会被别人抛弃;唯有自己不放弃,才不会被别人所放弃——一个人性、和谐的社会,这样的精神力量将兜起一张安全的大网,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受力量。当虚拟的许三多被我们反复品咂,成为年度人物候选人、甚至当选新锐人物的时候,再一次证明了我们这些现代人的饥渴——生活里无法解渴,只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于一个虚构的符号上去。许三多新锐了,王宝强笑了,我们却笑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