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大屠杀,不能剩下“只因需要才有的怀念”

(2007-12-12 21:57:56)
标签:

时事评论

今天,200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70周年祭日。

 

80后学生只因需要才怀念  70年时光让伤痛淡漠”——一则报道的标题映入眼帘,撩拨起双重的伤痛。报道说,重新扩建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馆尚未对外开放,但墙外已有许多群众驻足观看,一位20多岁的姑娘细致的拍下每一组雕塑,记者了解到:这是一位学摄影艺术的大学生,这次来新馆拍摄雕塑是出于课程需要,同时进行悼念。当被问到如果不是作业需要,你还会不会来时,这为同学笑了笑说,恐怕不会吧,毕竟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70年,对于没有过那种经历的人来说,想感同身受是很难的。(12月12日中国江苏网) 

 

很怀疑这位记者的专业素养,诱导一位大学生,然后给80后套上一定宽大的帽子,似乎有失厚道。然而,其只因需要才怀念的表述的确刺激了我的神经——或许,我们无须回避正在生长的冷漠,如若追问,只因需要才怀念的又岂止这名80后一人?虽然,那是一段最刻骨最铭心的痛史,是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近代史以来最屈辱最血腥的缩影,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然而,我们有多少人记得这段历史、了解这段历史,又有多少人能像华裔女作家张纯如那样,深怀责任与良知去面对那段历史呢?

 

当看到媒体上隔一段时间便会出现的南京大屠杀又现铁证之类报道的时候,我总会为那些不懈追求真相的人肃然起敬。但不能否认,随着在大屠杀中幸存者一一逝去,我们剩下的记忆越来越模糊,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只剩下一些冷冰冰的数字。今年,一部美国人拍摄的、被称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的纪录片《南京》在中国上映,或许没有需要、不需要怀念吧,听说电影遭遇了冷遇,很快在各大影院下档了。但走进电影院去看的人,多被震撼了:日本兵踏着南京人的尸体前进,刺刀随意在人的身体里进进出出,街头不堪凌辱的少女,幸存者哭得难以连贯的回忆……很多人感慨,没想到会这么震撼!何以如此?我们此前很少看到也无法想象这些真实的镜头。

 

想起这部片子的导演比尔·古腾塔说过的一段话:关于二战题材,欧洲战场上的故事由于电影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已经广为人知,而他身边的美国朋友,几乎都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存在,这一切,让他觉得自己有了一份广而告之的责任。当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能从中感受到耻感呢?《南京》的视角是外国人的,是当年十几位欧美商人及宗教人士在南京建立避难区,保护了近25万当地市民免受日军暴行的历史——有人批评说,这是他们在美化自己。或许有吧,但当我们在沉重的历史面前,回避了自己责任的时候,这样的批评是否太过奢侈?

 

一位朋友对我说,她是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片子的,偌大的电影院里,只空荡荡地坐着区区7名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她感到非常的悲凉,非常的恐惧。谁能说清因何而悲凉,又因何而恐惧?拿破仑说,承受痛苦,比死亡更需要勇气。或许,在走向盛世的今天,生活于新时代的我们,更缺乏承受回忆苦痛的勇气。当忘却成了一种流行,需要成为生活的全部,历史只剩下终结的话语、冰冷的数字,我们又靠什么保持清醒的力量,让民族进步的因子得以代代传承?

 

当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写完《南京大屠杀》几年之后,用手枪自杀于汽车之内的时候,有美国学者称,正是正常人类难以忍受的残暴,令张走向了死亡。国内有媒体发表评论称,她一个人替我们所有人完成了一项我们60多年都未完成的责任,因此她也承受了我们所有人内心的折磨和痛苦。”——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这份苦痛与折磨由所有的华人共同承担的话,是否还会有个体这不堪忍受的悲剧?

 

几个月前有报道说,汇集了相关专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收集了部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和幸存者资料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在南京首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收录了8242名遇难者的资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收集了2592名幸存者的资料——这的确是件令人尊敬的工作。但距离那个庞大数字的真相,依然遥远,而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几个专家个体的“战斗”。

 

我们常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唤醒痛苦的记忆,不是要渲染一种仇恨,而是要更科学、更正确地面对历史,面向未来。“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应该是希望你们发自内心地去尊重这样一段历史吧。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但这段历史中一些直指人心的东西应当被流传下去。”这是比尔·古腾塔的期盼,也是我们应有的历史道德。

 

http://news.sohu.com/20071212/n253989602.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