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上周一,国内多家银行开通了跨行通存通兑新业务。但这项原本应该快捷、便民的服务却因为高收费而受到公众冷遇。11月29日,作为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之一的工商银行,首次就收费问题做出回应。工商银行副行长李晓鹏表示,中国消费者对于适应跨行通兑的这项业务,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中国大部分金融消费者,长期以来是一直免费享受金融服务,这是一种传统的习惯。因此我觉得广大消费者需要不断地接受这样一个新的要求。”(11月30日《新京报》)
即便适当收点费可以理解,为什么这“国有”的反倒比完全商业的还要贵?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工行、建行、农行的收费标准是一样的,都按交易金额的1%收取,最低10元,最高200元。而其他股份制银行收费都比较低,招行同城按0.1%,异地按0.5%收费,50元封顶,光大、中信银行等每笔收5.5元,现金业务按交易额的0.1%到0.2%收取。挂着国有的招牌,一下子倒是比商业银行收费还猛,还有资格指责消费者“习惯有问题”?更何况正如有律师所言,你们现在连本银行在全国范围内“通存通兑”都做不到,这种情况下,“通存通兑”对本行储户异地存、取现收取1%手续费算不算是欺诈行为?
当记者问及收费标准是否有可能降低时,工行总行新闻处处长谢泰峰未置可否,只说:“凡事有规矩,收费按规矩办。”那么,在“按规矩收费”之前,有没有“按规矩服务”呢?姑且不说国有商业银行高市场集中度、低盈利能力以及高不良资产贷款率并存的事实长期存在,单单是银行巨头的服务态度、排队时间、便利措施等也屡屡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坦率地讲,如果国内银行先把服务做好了,再合理的受点费,老百姓不会有那么大的意见——你不按规矩服务,咋好意思嚷嚷着“按规矩收钱”?即便“按规矩收钱”,那也应该应由提供服务的银行向被替化服务的银行向收费,咋合伙把大刀抡向了无辜的储户?你们在“按规矩”出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