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调控中国市场的最高机构发改委对今年粮价上涨进行了分析。据发改委公布的调查显示,2007年中籼稻单产增加、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提高。
“中籼稻涨幅10.6%,是有史以来的最好水平”,而农民惜售心理强是导致粮价涨幅较大的原因之一,数据统计,截至10上旬,湖南调查户平均出售数量比上年减少18.5%;湖北天门市调查户出售率为0。(11月14日新民网)
近些年来,我国粮食价格一直处于低位,但农业生产资料却一再增长,加大了农民的种粮、养殖成本,这导致了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加大等现实问题。本次受国际粮价等多种原因的刺激,粮食价格有所增长,不能否认,部分农民出现持粮观望、希望卖个好价钱的“惜售”心理也在所难免。如果把这样正常的一种市场心理,作为粮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抛出来,那么显然会造成人为的一种情绪对立——大家都知道粮价在本轮物价上涨中的“拉动”作用,强调农民惜售心理助涨粮价,这等于告诉大家另一个潜台词:农民惜售心理强是本轮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描述厚道吗?年初的时候,就有专家出来讥讽农民:“农民真是怪,粮价越高越不卖。”甚至在个别地区的领导讲话中,竟然说“由于我们的农民本身素质较低,导致他们片面的注重眼前的利益,惜售心态强烈。”似乎惜售心理是一种低素质的选择,是奇怪心理的反映。指责很刻薄,却丝毫无力:在粮价持续走低、粮贱伤农的时期,当农民不得不低价卖粮的时候,专家怎么不说粮农的心理“奇怪”?当农民的西瓜、芹菜、香蕉烂到地里的时候,官员怎么不关心农民的销售心理是否健康?
笔者以为,农民希望多卖几个钱,导致惜售心理比较严重,这正反映出政府服务的匮乏。谁都知道,粮价跟股票一样,没有永远的上涨,“惜售”观望的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价格继续上涨,多卖点钱;市场出现波动,价格下跌,反倒少卖了钱。
据10月29日媒体报道,湖南衡阳等地早籼稻由于“卖跌不卖涨”心理的影响,粮食收购进度缓慢,受到广东粮食销售市场价格下跌和国家宏观调控等多重影响,农民大量抛售家里的粮食,损失很大,难道我们能说这是“罪有应得”?哪个农民希望看到这一幕?
农民为什么会惜售?其实,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渴求十分强烈,但在获得新信息的能力、时间、价格等方面都非常匮乏,更谈不上科学认知。加上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不负责任地瞎指挥,今天强迫种这个,卖不出去又号召种那个,在低质量的政府信息服务面前,农民更愿意相信自己朴素的判断:什么东西涨价了,我偏偏不卖,希望涨的更高;什么东西降价了,赶紧抛售,即便损失惨重,“也比烂在手里强”。
这种无奈的选择不可怜吗?
其实,“惜售”是一种正常的市场心理,也是一种隐藏着风险与无奈的行为选择,根本谈不上不道德的“囤积居奇”的地步。简单地把这种心理作为“低素质的表现”,当成“小农心理”在作祟,甚至当成助长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是很不厚道的推卸责任。这些年,国家在稳定粮食价格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应该承认,在目前市场体系不太健全的条件下,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是调控粮食市场的有效手段。但也要看到,我们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光靠最低收购价等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如果调节过度,还很可能反过来加剧市场的扭曲,更多的引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些做法,已经是当务之急。
因此,既要加强国家对粮食价格的保护和间接调控,更要围绕“价格”做文章,充分发挥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形成价格——实现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是我们粮食改革的目标指向。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农民惜售心理”会发现:这正是“通过市场形成价格”的组成部分——不管我们高兴还是不高兴,它带有必然性,也不该具有任何的道德原罪。如果说惜售心理不利于国家整体价格政策的平稳过度,那也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加以引导,而不能附加任何的道德谴责。
一些农民出现惜售心理,是最朴素的也包含着无奈的市场选择,又如何担当得起粮价上涨、物价上涨这样大的罪过呢?厚道地对待中国农民的“惜售心理”吧——所有的厚道,请从政府官员的态度转变开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