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刍议20条

标签:
教育文化杂谈 |
分类: 管理文化 |
教育刍议20条
刘勇
一、管理篇
1.改革高考:改革高考是教育改革的“指挥棒”,不改革高考的其它任何教育改革会改而不动、革而不彻。唯文凭是论的用人制度更应当改革成“文凭+能力”。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可以分数计,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外语、地理、历史、生物、艺术、信息科技、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考察学科以等级计。
2.行政管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由国家及省、市、县、镇等各级政府“一把手”直管教育,在“尊师”的基础上真正做到“重教”。教育“吃黄牌”实行“一票否决”制,教育国策红线不容触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家庭教育是根,学校教育是干,社会教育是叶。学校办好学校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办好家庭教育,各级政府办好社会教育。
3.学生主体:由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向办人民满意、教师幸福、学生喜欢的教育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三个一切”理念是制定教育规章的准绳和法宝。学校工作在安全保障前提下的首要、重要任务是教学,而不是其它,一切都要让位于教学;学校里第一重要的人是学生,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4.宽进严出:实行全部义务教育制度,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实行“宽进严出”的学分制;职业教育生源分流可以提前到初中二年级;每一所初中学校要建设素质教育基地,在初中阶段不出学校即可享受到素质教育实践;县域内建设与当地生源对等的职业学校和高中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学校规模而提前失学。
5.人才强国: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是人的工作。支持大学生出国留学深造,但要“出得去、回得来”,做对“为谁培养人”。条件赢得人,待遇吸引人,成就提升人,感情留住人,人才强国是根本。提升、晋级去“论资排辈”化,开明、科学、公正。
二、评价篇
6.考试评价:教育评价实行“定性+定量”相结合,主要基础学科以分数计,普通考察学科以等级计,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行为素质、能力素质等,均计入学生评价,去掉“唯分数”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素质教育就应该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同时要具备能力解决问题的人。考试题目由客观题目向主观能力素质题目过渡,比如语文考“听(听读记忆)+说(即兴演讲)+读(朗读朗诵)+写(现场作文)”即可。用素质教育的过程得出素质教育的结果,而非用应试教育的过程得出素质教育的结果,或者用素质教育的过程得出应试教育的结果。
7.分层考试:教育的目的是成人与成才,成人在前,成才在后。欲成人教习惯,欲成才教习惯、知识与技能。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考试,加活动教学,就能实现。不能是分层教学而统一考试。实行分层考试,校外培训机构自然消亡,“双减”自然实现。
8.质量评价:教育出了问题,一定是评价出了问题。建立一套以县(区)为主体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教育“加工提升”能力纳入评价范围,以升学“万人比”为评价标准,室内卷面考试与室外实践活动考试相结合。政府看投入,学校选人才、提素质,打破唯“清北个数论”。质量评价延伸到各个学校,不能是“一校一评价”。
9.干部评价:建立一套教育干部任用与提拔提升的评价体系,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由高到低依次任用提拔。教育干部应推拔“内行”人,而不能是教学与管理不合格的闲人或不懂教育的行政官员去做教育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干部。教育应去“行政化”领导,唯“学术化”氛围与格局。学校管理要人本、法治相结合,奖励教师业绩,激发教师潜力,搭建发展平台,促进教师成功。使教师有职业幸福感、事业成就感、单位归属感、积极创造感,而不能是职业倦怠、工作应付、游离单位、消极抵制。教育教学评价科学、公道、公开,能督促教师积求进步,而不是让教师“躺平”。
10.督导评估:依据学生户口所在地建立全国统一性学籍,真正实现“免试直升,就近入学”,纳入属地管理、属地评价,自然消除“生源大战”顽疾。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科学管控学生作业、作息时间,真督导、实评估,杜绝“两张皮”现象。学生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项目,均实行社会化管理,真正把教育办成公益事业,让家长满意。办学设施的更新换代应按一定比例升级评估,按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办生态教育。
三、教师篇
11.教师根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教师是塑造灵魂的,是打造人的艺术工作者;教师的劳动是体力与心力的全部,干的是“良心活”;教育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事业。崇尚教师职业,应当成为全社会的意识和行为自觉,让教师节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荣耀。教育行业内部不要自做让社会人看不起的事。
12.职业道德:做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立德树人的前提是先立教师之德,让“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深入教师之心,化为情操,成为言行。师德教育不能是空洞的、泛化的,更不是以延长师德培训时间来加强师德培训,培训内容应具体而实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做得好。师德也不是靠打分打出来的,提高测评的民主性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不能把教师打“凉心”了。
13.教师培训:随着教师“考录制”准入门槛的提高,教师外出培训也要不间断地做起来,拘束一校之内而多少年没有见过校外“市面”的现象再也不能进行下去了。把每年寒暑假进行一次外出培训定为培训制度,既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全员培训做到每年一次。城乡轮岗不间断,工作环境实现七年一调。工作调动符合教师工作创新周期,培训激发教师潜力发挥和多元智能更新,让教师队伍动起来、活起来,优起来、强起来。
14.教师发展:教师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发展,教育是靠教师完成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开明的教育管理者要善于为所有教师的发展铺路子、搭台子、找门子,善于利用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出新一代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人才培养舍得投入。人的发展是“功在当今,利在后世”之义举,有了名师,何愁没有名生?教育不需要泛滥的空头“主义”和“理论”,教育需要更多的名师去“落地”,真正去做“知行合一”的事。少一些评论家,多一些实践者。
15.职称晋升:教师是靠技术职务职称拿工资的,教师的待遇应在确保落实国家最低工资标准的前提下,加快职称晋升梯度攀升,让教师“踮起脚来摘桃子”有希望、有盼头。同时,每年依据考核结果和现实工作量,同一技术职务职称内分级核准、兑现工资标准,让教师多劳多得、任劳任怨,而不是同一技术职务职称内执行最低工作级别,而且一层不变。职称晋升也不能“躺平”就能轻易实现,应起到激励、激活、激发的调控作用。
四、学生篇
16.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学生的“三个一切”理念要切实落实到学生身上,一切从学生出发,以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点,设计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强令式、内卷式,更不能严苛要求、过度遵守,让学生在厌烦与浮躁中过度学习,甚至“躺平”学习。
17.家长教育: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一课,每个人在做家长之前应当取得“家长合格证”,然后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其它教育培训机构分级专门培训,再颁发相应的“家长提高证”“优秀家长证”等。只有让家庭教育之根深扎沃土,学校教育才能枝繁叶茂。
18.班主任证:班主任应持证上岗,老师在做班主任前应当取得“班主任合格证”,然后由教育培训机构专门培训,再颁发相应的“班主任提高证”“班主任高研证”等,然后才有资格参与各级各类优秀班主任评选,力避只为晋升职称而“挂名不干活”的老师当班主任。
19.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应当选用德才兼备的人,而不能用“闲学生”“坏学生”当学生干部,“以坏治坏”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坏,因为执法的标准就“坏”了。初、高中应建立健全学生会组织,锻炼、提升有管理和组织才能的学生开展学校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胆识和胆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
20.社团活动:文化知识学习是必须通过“勤学、苦练加巧干”才能高效完成的,然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在课堂上锻炼出来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行为素质、能力素质等,更是在课外的社团活动中历练出来的,它反过来会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力,二者相辅相成。书声琅琅、琴声悠扬、歌声荡漾才是学校的声音,你追我赶、加油呐喊、挥汗劳动才是学校的样子,君子淑女、教学相长、鸟语花香才是教育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