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教案
(2013-11-09 12:27:5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堂观评 |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型(一)
记叙文阅读理解(1课时)
相关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复习目标:
1.掌握记叙文阅读理解题的一般形式。
2.掌握记叙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
3.提高课内外记叙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导入: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语文考题形式,“阅读理解”占三分之一分值的重要地位。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和文学常识;二是现代文阅读从课内转向课内加课外;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主观性试题,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而且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因此,现代文阅读已成为初中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目前来看,我们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错的,语文考试成绩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阅读理解上。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记叙文阅读理解”的出题规律和典型题型,研究答题技巧。
二、记叙文阅读试题形式:
1.注音、写字、解释词语、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题。
2.划分结构层次: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3.写出文章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找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及作用:
抓题眼,首段或末段的议论、抒情句为主旨句,句首或句尾为关键句,中间为过渡句。抒情议论句起烘托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概括文章中心或给文段拟小标题: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件,进行概括,力求简洁。
概括文章中心格式:文章记叙了……,表现了……。
小标题一般是主谓句、动宾句、偏正短语句。
6.叙事线索及作用:
线索:时间线索、地点线索、情感线索、人物线索、事物线索、事件线索等。
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把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脉络清晰,主题鲜明。
7.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记叙。作用:叙事头尾清晰、条理,脉络分明。
倒叙:先写结果,再补充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先声夺人,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生动活泼。
插叙:叙事暂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凸显文章情节的跌宕起伏。
8.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质朴平实等。
9.写作手法及作用:
对比手法。作用: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更鲜明地表现的主题。
欲扬先抑。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侧面烘托。作用:从另外的角度写其作用,利用烘托效应凸显、映衬主体。
10.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特性。
反复、排比:加强语言气势;强调了事物特性。
反问、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加强语气。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1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承接上文,领起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照应前文(开头)。
12.文章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3.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场景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突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心情。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4.比较阅读理解:
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以上内容以“学业纸”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建立记叙文阅读“题型”意识,广泛涉猎文体阅读知识及题目类型,了解并掌握解题技巧,并配以简单的例题,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先整体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也可以先看有哪些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做到心中有数。
一是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写了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
二是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三是了解文章的思想、主旨:看题眼、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
一是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二是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三是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一是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二是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三是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写出关键词。
四是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等,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利用比较法、排除法、验证法等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设计意图:答题方法需要学生分步实施,需要培养静心阅读的习惯和用心阅读的方法,需要独立读出问题来,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来,读出自己的评价来,因而理出思路来非常重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接下来便需要大量的阅读训练才能抵达目标。
四、记叙文阅读达标训练:
(一)课内阅读理解
【甲】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
【乙】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shuānɡ(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两段文字选自散文集《
2.在文中括号内根据注音写汉字。cuán(
3.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窜(
4.甲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甲文主要描写了
6.甲文紧紧抓住被描写事物的特征着力从 、 、 、____四个方面描写,充满情趣。
7.甲文是
9.乙文主要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
10.乙文中的“阿长”即长妈妈,在百草园曾经给“我”讲述过
11.乙文中的末段使用了的
设计意图:这两段文字的比较阅读理解,涵盖了记叙文阅读的大部分知识和题型,当然还有更多的题目可以挖掘,须在学生进一步精读、研读的基础上开发出来。只有读透、读深、读精,才能赏析出文章的精美来。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样的语感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获得。
参考答案:
1.朝花夕拾
(二)课外阅读理解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鹏、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______(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喝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是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______(nèn)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①轻___
2.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鹊、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__
4.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_
5.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6.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有何含义?
7.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会飞的蒲公英》是一篇以物象为线索的亲情美文,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易于领会的情感体验。题目设计紧扣写作意图,涉及到比喻手法、反衬写法、用原文回答问题、人和物紧密相连的用意、关键词语的妙用、想象与联想等,有利于训练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参考答案:
1.①盈
3.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4.蒲公英;教育“我”像蒲公英那样,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5.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
6.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又包含了母亲对“我”的殷切希望。
7.每一个山里的母亲都期待孩子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学生确有一种健康的疲劳感。把记叙文阅读知识和答题技巧的理论知识体系呈现在七年级学生面前,学生倍有顿悟感、提升感,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当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还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还需要大量精准的训练提升阅读素养,提高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个慢的过程,也是慢的艺术,是积累的结果,没有多少快捷方式可点。只要耐住性子,静下心来,走进文本,潜入语言艺术的海洋,练就感悟和赏析的灵性,语文阅读理解的难关定会迎刃而解、欲攻自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