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文质兼美”之“质美”的几点思考

(2007-06-24 15:38:13)
分类: 语文教学论文
 (该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之友》2006/11期)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核心内容,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平台和支点,课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环节。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对选取什么样的文章作为课文,规定了很高的标准:“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文应该“文质兼美”,堪为典范。

但是,“文质兼美”的内涵是什么?涉及具体课文,如何辩证对待和处理课文的“文质兼美”问题?“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否都适合学生,作为学生学习的课文?这些问题是必须认真思考,深刻把握的。本文仅就“质美”谈几点认识:

“质美”之辨义

一说到“质美”人们就想到思想性,确实,一度 “质美”被人们理解为具有思想性,甚至理解为富有政治性。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性越强,政治性越浓,越是被认为是“质美”的课文,思想品德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甚至被上成政治课。

固然,“质美”具有思想性的内涵,也不排斥政治性内涵,但是这样去理解“质美”就狭隘、偏颇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文的“质美”内涵是立足于人本意义的,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加以认识和揭示。这样去理解和把握课文之“质美”,才是根本的、到位的、准确的。

教材在这一点首先做到了,比如那些所谓的思想性强、政治性强的课文在减少,代之以那些人情味浓、生活化强的课文,戴望舒的《雨巷》、郑愁予的《错误》、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邵燕祥的《沉默的芭蕉》、黄蓓佳的《心声》等这些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生动亲切的文章,被界定为“文质兼美”,走入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课文。

教师在教学中,对课文“质美”的理解和阐发,也应从人本意义角度出发。这样解读课文,就更加切合实际,对学生也具有更加切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熏陶。

比如孙犁的《荷花淀》,从思想性、政治性的角度去解读,这是一篇反映妇女在抗战中成长,最后走上抗日前线的小说,但如果从人本意义解读,我们会发现这篇课文以抗战这个特殊的年代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意识的觉醒,是一篇具有倡导女权思想倾向的作品,尽管或许作者是处于无意识状态。

再如莫泊桑《项链》以前是从思想性政治性的角度解读的,得出的主题是讽刺和揭露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玛蒂尔德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是导致她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今天更多的从人本的角度对课文加以多元解读,这就有了“诚信说”、“人生无常说”等更加人性化的理解。玛蒂尔德用十年时间,放弃了她追求的富贵生活,用踏踏实实地劳动,承担了她丢项链带来的后果,这是一种“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准则。主人公失去的是项链,以及自己追求的富贵生活,但却守护了做人的尊严,得到了道德提升。课文中有一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有人认为这是文眼所在,丢项链是偶然的,但却导致了玛蒂尔德命运的彻底改变,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让人无可奈何。这种理解比较宿命,也比较悲观,但是却更加切近人的人生体验。

“质美”之辩证法

且看《孔雀东南飞》中男女主人公相约殉情一段: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按说,焦仲卿听了刘兰芝的诉说后,要问明情况,可是他却不分青红皂白,对妻子冷嘲热讽。按说,刘兰芝遭到丈夫的误解时,要耐心解释,可是她却不假思索,轻率地与丈夫相约以死殉情。有不少分析文章认为,这正表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反抗精神,在那个时代,面临的那种处境,两人惟有死,才是反抗最彻底坚定的方式。或许,这自有一番道理,但是这样的情节对现代的青少年学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现在不是有许多年轻人,爱情稍遇挫折,不就要以死明志,用生命来殉情吗?这种草率行为,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方式,这种极端的不负责的做法,带来的后果是无法补救的。从诗歌结尾“两家求合葬”看,无论是焦母还是刘兄,并不是不可以转变的。从“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看,社会上的人们也并不是麻木不仁到冥玩不化的程度。假如,刘兰芝和焦仲卿能够更冷静一点,能多方面寻求挽回爱情的途径,或许他们并不一定要付出死的代价。他们应该去寻求一种既维护自己的爱情,又能保全生命的方式。遗撼的是,他们没有去努力,甚至根本没有多想,以死殉情是一种毅然决然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说,《孔雀东南飞》整体堪称“质美”,但在局部上,至少在今天看来存在不足。

这样的具有负效应的课文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都不鲜见。比如:朱自清《背景》中关于父亲买桔子违反交通规则的问题,在当时自然而然,事属正常,但对现在的学生会造成消极影响。《愚公移山》中搬山破坏生态平衡,不如搬家效率高等问题,作为寓言,这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但可能造成学生思想混乱。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弥漫于文字之间的神秘色彩,固然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但透露出的那种逃避现实的思想和玄学成分,对现在的学生容易形成消极影响。韩愈《师说》将老师的职责界定为“传道授业解惑”,在现在看来已经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

课文的“质美”不是尽善尽美,不是完美无缺,再优秀的作品,都可能存在瑕疵,有的是白玉微瑕,有的甚至在现在看来疑似“问题课文”。这需要具有针对性地一分为二辩证分析,切不可对课文抱迷信态度,因为“质美”,而无视它存在的暇疵和问题,否认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质美”之恰合

“文质兼美”是就具体学生对象而言的,需要考虑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堪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就是说,课文不仅是一般意义的“文质兼美”,还必须恰合相应年级段的学生,只有符合这两个要件,才是课文意义的“文质兼美”。

同为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写出了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表现了作者对春天期盼、欣赏、陶醉、赞美之情。它是“质美”的,又是初中生能够接受的,所以这篇文章一般都被编在初中教材中。《荷塘月色》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和矛盾”,还有人认为其中表现了文学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桎梏。这样复杂、深刻的内涵,初中生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它一直都被编在高中教材中。

不同年龄段,学生思维水平、知识水平、社会经验都具有显著的差别,只有为学生所能接受的思想内容,才是“质美”的。否则再优美的文章,学生即使跳一跳,也不能发现其中的“美”,那也是不适合学生学习的。这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

一是教材选择课文不能仅仅从一般意义的角度,考察其是否最大程度的体现了“文质兼美”的要求,一定要同时从学生的层面考查其是否恰合学生,比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有的教材编在高中段,有的编在初中段。这是不是都做到恰合呢?《再别康桥》内容很美,这种美是不是任意一个年级段的孩子都能理解得到把握得住的呢?事实上,《再别康桥》情感丰富、深刻,可能还很复杂,存在多元解读。让学生能够真正读懂读透这样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并非易事。像这种情况是很多的,比如郑愁予的《错误》、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庄子的《秋水》等,甚至同一版本的教材出现同一篇课文此时被编在这一年级段,彼时又被编在另一年级段的情况。这暴露了教材在编选课文时的随意性,或者对“恰合”考虑不一的情况。

其二,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善于对课文的“质美”从学生认知心理、接受水平等角度加以阐释。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脉络清楚,扣人心弦,生动有趣,十分适合初中生学习,作为初中课文是十分合适的,但其中也有些内容为初中生认知能力之外的,教师处理教材就应简单一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其中的神秘色彩,教师更要注意分析,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克服负面影响。有道是:言有穷而意无尽。一篇传世之作,其思想内涵是处于不断深化认识过程中的,从年级段出发,进行有角度、有选择、有节制地处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同和接受课文的“质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