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纲常伦理是科学还是神话

(2012-12-24 08:16:08)
标签:

纲常

伦理

杂谈

在对传统的儒家学说,进行的广泛而深刻但却无知的批判之中,有两个主要的供给目标。一是残害了天下读书人,也就是残害了整个民族的智商的科举制度;另一个就是残害了天下所有的人,尤其广大女性的情商的纲常伦理,即“臭名昭著”的三纲五常。

相比之下,后者更让人痛恨,更招人痛骂。为什么呢?除了它影响范围广泛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但却是真正深刻的原因,那就是所谓的“三纲五常”抛开它的具体内容不计,其本质是一种对规则与秩序的强调,而这种强调,恰恰是所谓“民主”、“平等”思想所要逃避的,所不敢正视的。

因为所谓的“民主”、“平等”,事实上就是那些在旧规则、旧秩序(注意,旧错)下,没有发展机遇,同时又不安于现状的人们(也称乱民),为了实现自己突破规则,打破秩序,以获取本来不属于,或者至少不应当属于他们的利益的时候,提出来的用以聚众闹事的口号罢了。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又有一种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一种类似于,即使自己娶了个天仙一样的老婆,也忍不住要偷窥隔壁的黄脸婆的,对占有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无限冲动。

所以,这种可以任意摧毁一切既定规则与秩序的口号,就显得如此的诱人,就像海上女妖塞壬的歌声那样,让人无法拒绝。以至于听到它的人,都会想着了魔障一样,把规则与秩序抛到九霄云外,一头扎进它那淫荡的怀抱。不再去思考,规则与秩序到底是谎言,还是神话,还是科学?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所以,在许多西方人眼中,中国的三纲五常,以及奠定这一伦理观念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充满了以天道论证人事,以人事比附天道的观念,即强调人的思想与行为,应当尽量以天道为蓝本,尽量让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符合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就是一个由一群所谓的儒生,编造出来的神化,就像他们的教士,编造上帝一样。

然而,要证明这种思想(至少在一定限度之内)的合理性,甚至是科学性并不困难。因为——

客观地说,人与一只螃蟹、一头尤猪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所谓的不同,不过是基因的差异而已。基因是什么?基因就是细胞组成的模式,它将决定三件事:

第一,一个生命体需要摄入什么物质,或者说最适合摄入什么物质;

第二,决定生命体对这些摄入物质的再加工方式;

第三,决定了生命体利用这些摄入物,最终的产生出什么样的新物质来。

所以,人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螃蟹和尤猪也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在自己的生命周期中,要经历自然的周期性循环,并且与自然交换物质,螃蟹和尤猪也一样。

 

如果我们再上升一个高度,抛开基因的差距,直接深入到原子层面,还会看到人非但是生命体之间,就是与非生命体之间,也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因为就整个物质世界而言,真正重要的,或者说始终不断的,不过是物质的交换——原子在不同物质之间的转移而已。

人类之所将自己设为天地万物之灵,不过是一种无知的自大而已。因为对于物质交换本身来讲,智慧有什么意义?对于整个宇宙来讲,动物们是否会运动,又有什么意义?

人和一切生物,以及一切非生命体都一样,都不过是一些以某种特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原子的载体,或者简单点讲,就是一些物质的载体而已。

今天这些物质、原子在我们身体上,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明天离开我们的身体,就有可能通过一些的过程之后,成为其他的生命体,或非生命体的组成部分。

所以,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接不接受,人与万物,乃至天地都是生活在由无数个小系统组成的,一个大系统之中的。而且都在按照一套完全相同的,化学或者物理的规律下运转着。人不过是这一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的情绪波动,生老病死,归根到底也是与整个系统之间的一种互动罢了。

虽然人号称万物灵长,拥有智慧,但是可以选择的生存方法,也只有两个:

n         要么,尊重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系统的周期相协调,设法减少来自外部的伤害,并且尽量获得补益;

n         要么,打破规律,让自己的行为。与系统的周期相抵触,并承受由此而带来的种种病痛与麻烦。

 

相信时至今日,上述这些内容已经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了,那么怎么能说“天人合一”仅仅是一种神话呢?怎么能说,以维护规则与秩序的纲常伦理,视为一种对人性的摧残呢?我个人认为,其科学性,至少不亚于曾经被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今天由越来越被人们重新认同的中医养生原理的科学性。

甚矣,世人之惑也!知养其身,而不知养其性也。知身乃载命之舟,却不知性乃立命之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招治愈腐败
后一篇:谁主道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